半夜頻尿不治療恐危害健康,5招改善夜尿困擾

半夜睡覺頻頻跑廁所,夜尿不只讓睡眠品質差,更容易發生危險。此外,夜尿頻繁更暗示身體可能有心臟病、濤尿病等等內科問題。

累了一天,晚上只求一夜好眠,沒想到一直想跑廁所,睡眠被打斷,隔天沒精神。夜尿不是大病,但是睡眠中一直起床上廁所實在惱人。

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ICS)定義,「夜尿」是因為「尿意強烈,中斷原來的睡眠而醒過來,而這樣的情形一個晚上至少2次以上。」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指出,台灣40歲以上成人的夜尿盛行率高達38.1%,且盛行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

(夜尿不只一直跑廁所,還暗示身體可能有其他問題。圖片來源 / Unsplash)

夜尿4大主因 除了健康問題還可能導致意外和家庭失和

夜尿本身不是嚴重的疾病,但卻暗示身體可能出現其他問題。廖俊厚指出,常見夜尿原因有4種:

1.睡眠期間身體製造的尿量過多:正常人一整天尿量主要發生在白天,夜間多尿定義為:夜間排尿量總合大於全日總排尿量3成以上,雖然人體會自己調控荷爾蒙分泌,隨著年紀增加,荷爾蒙分泌的能力會逐漸退化,導致身體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導致夜間多尿。

2.膀胱能儲存尿液的能力低下:多半與膀胱過動症、神經性膀胱等膀胱疾病或是男性攝護腺肥大有相關。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顧芳瑜指出,膀胱的神經問題目前還不清楚,只知道某些疾病可能會導致膀胱過動,像是攝護腺肥大、自律神經失調、膀胱發炎、脊椎神經壓迫、心裡因素等都可能會導致膀胱神經失去穩定性,產生不正常的放電而引起膀胱過動症。

3.內科疾病:如心臟疾病患者。顧芳瑜指出,心臟病患者可能心臟較無力,因此白天時血液集中於腳部,腎臟血液較少,所以製造的尿液較少,晚上時睡覺躺平,心臟較容易把血打到腎臟,因此尿液較多。另外,糖尿病患者「吃多」、「喝多」、「尿多」3大特色,原因除了喝水量多,導致排尿量增加外,也可能是高血糖傷害到神經,導致神經無法控制膀胱,因此排尿次數比常人增加。

(糖尿病、心臟病等內科問題也可能引起夜尿。圖片來源 / Pexels)

4.睡眠障礙:如果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半夜腦部處於缺氧狀態,導致無法分泌抗利尿激素,尿液不斷從腎臟流向膀胱,因此會有夜尿情形。

夜尿也可能增加跌倒風險。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秘書長、高雄長庚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王弘仁指出,夜間多尿如不積極治療,可能會對生理與心理造成影響,「臨床上發現,許多長者因為身體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導致夜間需要多次起床如廁,可能會因為精神恍惚或手腳無力而跌倒。」

王弘仁也指出,臨床上發現,夜尿對於枕邊人的影響非常大,因多次起床如廁會影響枕邊人的睡眠品質,許多患者因而與另一半分房或分床睡,影響到夫妻感情的和諧。

治療夜尿 需藥物和生活調整雙管齊下

夜尿除了靠藥物,也可以改變生活作息來減輕症狀,顧芳瑜建議以下5點:

1.睡前6小時減少水分攝取,讓睡眠時的身體水分不要過多,才不會產生過多尿液。

2.睡覺前不管想不想上廁所,一定要去排空膀胱。減少睡眠時膀胱滿漲的感覺產生。

3.晚上起來如廁完就不要再喝水,避免造成下一次夜尿。

4.睡前不要喝含咖啡因的飲料。

5.如果可以,中午休息可以平躺,幫助尿液在白天時就能排出。

(改變生活作息、配合用藥,才能真的重拾夜夜好眠。圖片來源 / Pexels)

如果經評估需要用藥,目前有口服的合成抗利尿激素藥物,可有效改善夜尿症狀,「根據歐美研究顯示,抗利尿激素藥物可減少高達5成以上的夜尿次數,並增加2小時以上的連續睡眠時間,提高睡眠品質,精神狀態與活動也會有顯著的改善,」王弘仁也提醒,夜尿常常合併其他慢性病,所以兩者必須一起治療。

除了抗利尿激素,顧芳瑜也指出,根據夜尿的原因,還可以有以下藥物:

1.抗憂鬱症藥物:如imipramine可以放鬆膀胱,不會因為一點尿就想跑廁所。

2.女性荷爾蒙:更年期女性荷爾蒙降低,導致膀胱彈性變差,因此補充女性荷爾蒙會有幫助。

3.第一代抗組織胺:有些人是因為失眠而導致夜尿,利用第一代抗組織胺的嗜睡副作用,讓病人夜間不會那麼容易起來上廁所。

王弘仁也提醒,如有疑似夜尿的症狀,建議可透過排尿日誌,記載每次喝水量、排尿量、排尿間隔,按照晚上睡8小時、白天活動16小時估算,確定晚上總尿量是否大於每天總量三分之一。如已確診,也要長期服藥,才能擺脫夜間多尿,重拾夜夜好眠。

延伸閱讀:

不正確排尿姿勢恐害尿失禁! 快改掉半蹲、腳懸空等6個錯誤上廁所習慣

半夜醒來後難再入睡? 避開這些「陷阱」讓你一覺好眠

讓你提前15分鐘入睡、且半夜不易醒來 失眠救星就在「衣櫃裡」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