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琳醫學院港分部 一周造十個迷你心臟

■李登偉教授指出,中心首年已嘗試模仿製造出有遺傳病基因的人工器官。

【星島日報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位於科學園的「劉鳴煒復修醫學中心」,是瑞典卡羅琳醫學院開設的首個海外分支,社會對其印象圍繞幹細胞生物學及再生醫學等相關研究,期望甚高。中心成立逾一年,劉鳴煒復修醫學中心總監(香港)李登偉教授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首年除了招聘及籌備等準備工夫,亦已開展了心臟、腦、皮膚等多個新項目,更嘗試模仿製造出有遺傳病基因的人工器官,有助了解病症前因後果,稍後希望演化至製藥成果,甚至移植人體之內。 劉鳴煒復修醫學中心成立以前,李登偉和團隊已用五年時間研究,成功製造出第一個迷你心臟,加入中心後,他將技術帶進,繼續研究。現時已受訓練的研究人員,一星期可造八至十個迷你心臟,成功率及產量大大提高。有關技術由人身上抽幾毫升、甚至幾滴血作細胞培養,將血細胞演變成萬能幹細胞。萬能幹細胞是一個原材料,可將其分化成腦細胞或心臟細胞,而這些幹細胞技術猶如「砌積木」,砌出迷你腦及迷你心。 「三年前我們抽取正常人細胞,製造一個健康的心臟。今日,我們可造不同遺傳病的心臟。」公眾對迷你器官的研發突破或許已有所聞,李登偉認為,循序漸進的演化,如何令公眾得益,才是更值得關注的地方,因此遺傳病器官的誕生絕對是一個重要的突破成果。當年雖造出迷你器官,但團隊對其認識不多,包括其反應、與人體的器官的相似度等。 從前在病人身上可做的工作非常有限,幾乎不可能將腦或心臟細胞,由活生生的人器官上抽出。李登偉解釋,有了萬能幹細胞技術造出迷你器官,團隊可利用儀器三百六十度高解像觀察,透過單細胞高解像解碼了解更多,「第一步已了解正常的腦和心臟,現時正透過遺傳病的迷你器官,包括了解先天性心臟病等遺傳病及基因的變異,容易抽絲剝繭,分析病症前因後果」。 李登偉續指,這些有遺傳病基因的迷你器官,不僅有助理解病態,亦可用以試藥,受惠的病症可包括腦中風、脊髓神經問題、心臟病、血管閉塞等。他說,現時醫學中心的心臟研究已跟瑪麗醫院合作,以約二十個本地先天性心臟病病人的血樣本,經培植製成不同遺傳病基因迷你心臟,嘗試理解有關病症。至於迷你腦仍繼續沿用海外樣本,但他相信之後的研究項目,會採用愈來愈多本地樣本。 劉鳴煒復修醫學中心成立一年,許多事情已逐步上軌,李登偉說中心早已設有短、中、長期目標。當中,希望於兩至三年內於製造器官上有一定的技術進步,又希望五年內製造出健康及患病迷你器官,並演化至製藥成果。至於長期目標,則希望可移植人工器官。他強調,移植如要得到世界認可,需經過多個國家在醫療上的審核及規管,預料會經歷一個長遠的過程。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