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貧窮率達23.6%創12年新高 政策介入改善至7.9%貧窮人口55萬人

政府公布政策介入後貧窮人口55.4萬人,貧窮率百分之7.9,較之前年改善。
政府公布政策介入後貧窮人口55.4萬人,貧窮率百分之7.9,較之前年改善。

【星島日報報道】政府今日發表《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扶貧委員會已在今日下午召開的會議備悉了報告的主要分析。倘若沒有考慮種種政策介入措施,貧窮指標會出現明顯的年度升幅。去年,政策介入前的貧窮人口和貧窮率較前年分別顯著增加161,900人和2.2個百分點至1,652,500人和23.6%,與政策介入後的貧窮情況截然不同。去年政策介入前的新增貧窮人口中,近半來自失業住戶,另有近3成來自在職住戶。

計及所有選定項目的政策介入後,去年整體貧窮人口及貧窮率分別為553,500人及7.9%;和前年相比,貧窮人口和貧窮率分別大幅減少88,000人及下跌1.3個百分點。

政府指,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香港經濟嚴重衰退,勞工市場急劇惡化,失業率明顯上升,整體工資增幅減慢,加上部分住戶有成員面對工時減少甚或失去工作的困境,住戶收入明顯受拖累,而基層家庭所受的打擊尤為嚴重。如沒有政府適時的政策介入,去年貧窮情況很可能會明顯轉差。

為應對這重大挑戰,政府在去年推出一系列非恆常措施以穩定經濟以及紓緩基層面對的生活壓力。政府單在去年各項因應經濟下行及應對疫情的紓困措施的總承擔額逾3,000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約11%。

在政府史無前例地推出規模龐大的非恆常現金措施,加上關乎民生的經常性開支持續增長下,去年所有選定項目的扶貧成效是有紀錄以來的新高,令1,099,000人脫貧及降低整體貧窮率達15.7個百分點,貧窮率減幅較前年大幅增強3.5,個百分點。政府推出的一次性措施對基層的紓緩作用,有效抑制了貧窮率原來在經濟衰退下會出現的急劇升勢。

主要受惠於政府在去年推出的非恆常現金項目,如發放10,000元現金及「防疫抗疫基金」直接發放予個人或住戶的資助,非恆常現金項目整體扶貧成效顯著上升。恆常及非恆常現金項目合計令937,000人脫貧,貧窮率減幅達13.4個百分點,遠高於前年的8.3個百分點。這充分顯示即使並不以扶貧為主要目的,非恆常項目在發揮穩定經濟的逆周期作用的同時,亦有效紓緩基層市民在疫情下的經濟困難。

去年單計及恆常現金措施的扶貧成效,亦較前年上升了0.7個百分點,令441,700人脫貧及降低整體貧窮率達6.3個百分點,為有紀錄以來最大。各項恆常現金措施當中,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和教育津貼的扶貧成效與前年相比,分別各自提升了0.4個百分點至2.6個百分點及1.0個百分點,令184,200人和70,400人脫貧;長者生活津貼和在職家庭津貼的扶貧成效與2019年相比亦分別各自上升了0.2個百分點至2.4個百分點及0.8個百分點,令164,700人和53,400人得以脫貧。

至於須經濟審查的非現金福利方面,去年公屋的福利轉移令265,900人脫貧,降低貧窮率3.8個百分點。這反映公屋繼續在保障基層住屋需要方面發揮重大的扶貧功能,而且其扶貧成效較個別恆常現金項目還要高。

展望往後的貧窮情況,要視乎全球疫情變化及本地經濟復蘇進度。香港社會如能廣泛配合疫苗接種計劃和防疫措施,會為經濟快速回復正軌創造有利條件,並支持勞工市場的持續復蘇,從而為本港貧窮情況,特別是在職貧窮的問題帶來紓緩作用。但須要留意在經濟恢復後,一次性措施的規模料將縮減,對計及所有選定政策介入項目後的貧窮指標會有影響。

政府經濟顧問辦公室聯同政府統計處按委員會所訂的貧窮線分析框架,並以統計處「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所得數據為基礎,更新及分析貧窮數據。這次是自2013年首次公布官方貧窮線以來,第九次按年更新貧窮情況的分析。

報告繼續按照委員會以「相對貧窮」概念制定的貧窮線分析框架,以政策介入前即稅前和社會福利轉移前,不同住戶人數的每月住戶收入中位數的百分之五十釐定貧窮線。報告按照委員會去年的決定,優化有關貧窮線分析的表述,以涵蓋「恆常現金項目、非恆常現金項目及須經濟審查的非現金福利」的貧窮數據作為主體分析的基礎。在現實情況,住戶可以同時受惠於不同類別的政策介入項目,貧窮線的分析應盡可能全面反映這些選定項目的扶貧效應。委員認為經優化後的表述更為貼近現實的情況,而政策介入前和其他不同政策介入類別下的分析,則以補充參考的形式於報告中展示。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