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城變水舞間 謎團破解

【晴報專訊】前晚一場豪雨令本港「大混亂」,又一城即席上映「水舞間」,街上道路如澤國,原來全因「雙塞」。專家指,又一城天台排水渠可能有垃圾淤塞,「儲咗一個泳池的水」,令排水渠破損。渠務署則指,水浸因渠面有垃圾阻塞。 前日本港受暴雨「蹂躪」,被網民戲稱有「水舞間」即席上演的又一城,當時有「瀑布」沿各層「奔騰而下」。有指「奇景」,因屋頂被冰雹砸穿造成滲水,屋宇署調查後指,滲水事件並非玻璃天幕或玻璃窗破裂,而是因收集屋頂雨水的雨水渠損毀,現已修補妥當。 冰雹無損天幕 渠破雨水湧入 香港管線專業學會會長黃敬解構,又一城商場天台排水渠可能有垃圾淤塞,在前晚短時間內積壓大量雨水來不及排走,令排水渠破損,「情況就如天台上儲咗一個標準泳池的水,這麼大壓力在天台上,直至逼爆的一刻,令大量雨水湧入商場內。」 黃指出,現時建築物排水渠設計都可應付50年一遇雨量,即使是前晚200年一遇的雨量也能應付,問題是有垃圾淤塞,正好解釋為何全港其他玻璃天幕設計的商場也沒事。 他補充,屯門時代廣場和沙田新城市廣場也有塌天花和漏水報告,情況跟又一城並不一樣,相信是設計時低估天花盛載容量,在暴雨下壓歪天花,導致倒塌或漏水。 加強樓宇設計標準 不切實際 黃敬認為,現時雨水渠設計已能應付50年一遇的雨量,若要設計到應付200年一遇的雨量,雨水渠管道直徑要由200毫米加至500至600毫米,甚至是1米,最重要是沒必要,因關鍵在雨季來臨前確保渠道暢通。 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陳紹禮亦指,現時本港樓宇可抵抗50年一遇的風力或豪雨,在國際間亦普遍應用,直言加強標準不切實際,因工程浩大,成本不菲。 又一城管理公司豐樹大中華商業信託管理有限公司指,水浸是受雷雨影響,而影響範圍只限購物商場,強調情況已受控制,受影響範圍已大致清理好,商場運作已恢復正常。 另新城市廣場服務處表示,新城市廣場三期美食廣場前晚因罕見暴雨出現輕微漏水,為受影響客戶致歉。 市民留事故現場 意外難索償 受今次較嚴重的黑雨冰雹事件影響,香港保險業總工會理事長張偉良估計,保險公司或提高對受破壞商場的風險評估,並提高近半甚至一倍的保費。 張偉良表示,商戶多數購有財物保險,部分列明若因天災導致損失,可獲賠償,賠償額與貨物價值相若。商場管理公司一般亦有購買保險,他指若商戶能證明因商場管理失誤導致損失,可向商場投保的保險公司索償。一般程序是於事故發生後一至兩天,由商戶找來公證行評估損失,待報告提交後向保險公司作出索償,約需三個月至一年。 保險界立法會議員陳健波則指,商場於事故發生後,已透過廣播呼籲顧客離開,市民不應出於好奇而繼續停留,否則一旦發生任何意外,即使商場有購買公眾責任保險,市民亦難以索償。 另外,部分經常出現水浸的村屋,家居保險費亦可能上升。他指保險公司會進行風險評估,若投保人士村屋水浸頻生、承保風險過高,便不會承保,現時也有這類情況。 氣候暖化 落雹變正常 氣候變化令極端天氣更頻繁出現,包括落雹,專家擔心落雹常態化,情況有如美國年年都有龍捲風。 天文台前助理台長及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提醒,落雹有可能是氣候變化徵兆,有科學家用電腦模式計算,如地球繼續暖化,大氣層不穩定度將會增加,變相令強對流出現機會上升,落雹將來可能成為常態,甚或出現龍捲風的機會或會增加。 他指本港每隔數年的三、四月都會落雹,尤其在春末夏初時,經常有兩股不同性質的氣流相遇,而落雹是極端天氣,極難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