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擊退 廣泛性焦慮症

【星島日報報道】都市人愈來愈多擔憂,亦愈來愈易煩躁,有機會常感到不安。當中,有一種稱為廣泛性焦慮症的情緒病,廣泛存在於社群,悄悄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你是廣泛性焦慮症其中一員嗎?臨 心理學專家為你解答。 如何界定? 養和醫院臨 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博士說,焦慮症是一個病症總稱,當中包括強逼症、社交恐懼症、驚恐症等,又或有特定焦慮方式或有某些特定原因而誘發焦慮感。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是焦慮症的其中一種,患者沒有特定的焦慮方式或引發焦慮點,而是對甚麼事情也擔心的一群。 當患者無法處理焦慮時,便會出現煩躁、坐立不安、心跳加速、冒汗、呼吸困難等徵狀。 不等同於煩躁 都市人生活壓力大,容易煩躁,是否患廣泛性焦慮症? 馮博士說:「都市人生活在壓力下,壓力可以引致身體的反應,例如心跳加速、煩躁和容易發脾氣。焦慮人士或廣泛性焦慮症人士身上有很多壓力反應,明顯的行不安、坐不樂、擔憂很多事情、感覺心不舒服、肌肉繃緊、容易疲累、睡不安寧、心跳、手心冒汗、口乾、呼吸困難等,故兩者並不相同。」 「廣泛性焦慮症患者的特點是樣樣都擔心,工作、家庭、健康都擔心。認為甚麼事情都有機會出錯,感覺到處都有危機,例如上街會有交通意外、乘搭飛機會墜 、游泳會遇溺等,總之甚麼也擔心,永遠會想 事情最壞的一面。」馮博士解釋。 生活大受影響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廣泛性焦慮症?馮淑敏說,在臨 上的診斷標準是:「患者有一段日子例如數個月都有上述焦慮情況,就算期間有很多人告訴你這些擔憂是多餘的,但自己仍無法控制地擔憂,這些憂慮更令身體出現徵狀,心跳、頭暈、睡不好等,大大影響生活。而在日常活動中,患者無論在工作崗位、家庭或個人生活上亦出現問題,例如無法集中精神處理正常事務,工作經常出錯,整體工作表現打折扣等。」 不過廣泛性焦慮症有時較難診斷,因為患者在某一時段會集中擔憂某一種情況,如社交、怕進入密閉空間等,故容易與其他焦慮症混淆。 患者很多時亦會有抑鬱問題,因樣樣事擔心及無法辦到。「患者在無法應付下就會逃避,有些無法逃避的事情就要花很多時間去預備,以堵塞有任何錯誤出現的機會,結果花費很多時間及精神。」馮博士解釋。 二十萬人罹患 在社區中,有多少人患廣泛性焦慮症?馮博士說,英國文獻研究指人口中有百分之四患廣泛性焦慮症,若以此推算,香港七百萬人口中,可能約莫有二十八萬名患者。但要留意的是,廣泛性焦慮症有機會被納入其他焦慮病症,故實際患者可能更多。 廣泛性焦慮症是否有遺傳性?馮博士說,任何焦慮症都可能與遺傳基因有關,家族中有焦慮症患者,家人或下一代的患病機會提高,但至於是否會發病,與每個人都不同,沒有一條公式可以計算機率。 「每個人承受壓力的能力不同,人生際遇也不一樣,例如媽媽有焦慮症,子女在成長路中的確有機會跟隨母親的處理方式行事,但子女亦可以有其他處理方法。就算雙生兒,基因百分之九十九一樣,但都未必遇同一事有同一處理方法。同一件事,不同人面對,都可以有不同解讀及對待方式。如果一個人性格樂觀,有焦慮症機會較低。」馮博士說。 助人自救 走出困局 如發現身邊朋友或家人有廣泛性焦慮症徵狀,應如何處理?馮博士建議,先了解他為何擔心,擔心甚麼?例如害怕乘坐飛機,請問對方知道飛機意外率有多少呢?對方有乘坐飛機經驗嗎?然後慢慢引領他找出心結,走出困局。 廣泛性焦慮症患者特質是凡事都想壞的一面,擔心未來,一想到壞事要出現已經十分緊張,從而引發身體不同反應,若發現自己已經出現焦慮徵狀,如何幫自己? 馮博士說:「廣泛性焦慮症患者就如同自己向自己講鬼故事,愈說愈驚,嚇倒自己,出現心跳、冒汗、呼吸急促等,其實自己不講,這些徵狀自然不會出現!我們要知道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控制,無法掌握,需要接受,明白後慢慢調節想法,遠離心魔,走出困局。」 馮博士亦建議患者可向朋友傾訴,有需要時尋求專業協助,例如見家庭醫生、心理輔導人員等。網上亦有一些自救網站,例如情緒GPS(http://www.egps.hk/),亦可以參加一些輔助課程幫助身邊有情緒困擾人士,也可以嘗試關心他們,傾聽他們困擾的事情。 養和醫院 臨 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 馮淑敏博士 ●無法處理焦慮時,患者就會出現不同徵狀,如心跳急促、呼吸困難等。 ●廣泛性焦慮症患者通常會擔心大大小小事情,例如擔心游泳會遇溺。 ●患者在無法處理眾多擔憂時,或會選擇逃避。 ●據研究估算,香港大約有二十餘萬名廣泛性焦慮症患者。 ●情緒GPS是其中一個情緒病急救網站。 文:陳旭英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健康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