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修例示威怎樣判刑?這群律師和旁聽師做了一個庭審資料庫

一場反修例運動至今,過萬人被捕、2608人被檢控,案件排山倒海式進入法院審理,社交媒體上的法庭報導不斷。在裁判法院,有人因為藏有雷射筆被判入獄8個月,有人因為藏有索帶被判入獄半年,也有人脫罪,或被判處100小時社會服務令。

大量沒露面的被告,藏在龐雜而零碎的報導之中,他們面對的裁決理由以及量刑準則,隨著年月,變成一個個黑洞。

現在,有年青律師聯同法律系舊生和學生,組成一支約8人團隊,仔細整理在裁判法院審理的反修例運動案件,建立起一個資料庫。該資料庫將於今年6月12日推出。打開網頁,公眾可以按被告姓氏、年齡或事件搜索,也可按關鍵字查詢,例如輸入「雷射筆」,便可以看到案情中出現雷射筆的所有案件,也可以輸入某位裁判官的名字,一覽他審理案件的細節。

在香港,裁判法院是所有司法案件的入口。嚴重的大案件,大多在裁判法院提堂後,呈交到更高級的區域法院、高等法院等審理。在這個入口處留下來的,更多是罪成後、最高被判處兩年刑期的被告人。

司法機構回覆端傳媒指,2019年6月至今年4月,各級法院已處理或正處理超過1800宗與反修例運動相關的案件,其中裁判法院負責約1200多宗,佔6成多案件。這些被告,有的被控刑事毀壞、襲警或管有攻擊性武器等罪。不過,裁判法院多年來只頒布口頭裁決,大多案件並無書面判詞,公眾人士要獲得判詞並不容易,只能在現場抄錄。

2020年夏天,年青的事務律師廖家忻和梁子澄想到,要為這些散佚的紀錄做整理,為司法系統,也為整個香港留下一份歷史。大半年來,她們忙着編彙《香港裁判法院示威案件判例匯編》(《判例匯編》,Compendium Project),一路上,大律師吳靄儀、吳宗鑾和各界學者,其他大律師、法律系學生和電腦編程人員陸續加入幫忙;另一邊,民間力量如Telegram頻道「法庭文字直播台」、旁聽師也加入協助。

「這個時候,敘述(Narrative)很重要。裁判法院的審訊沒有書面判詞,可能不用等10年,一年後他們便可以說這些都是暴徒,是做了很差很差的事才惹來這個後果,」梁子澄說,「如果沒有資料庫的話,沒有人會知道他只是書包裏有一支雷射筆。」



-----------

閱讀餘下全文,需要您的小額支持,讓優質內容可以自食其力。

暢讀全站所有好內容?每月只需一餐飯的錢,好新聞,並不貴。

支持我們,請成為付費會員。馬上 點擊 ,與端傳媒站得更近。

原文鏈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610-hongkong-database-protesters-cases/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misc/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