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專家丁新豹 奮鬥闖出一片天

丁新豹在講座中分享了香港的舊照片。

(綜合報道)名人的奮鬥經歷,往往都可以對青少年有所啟發,甚或成為他們發憤目標,所以香港青年旅舍協會展開第二屆「賽馬會美荷樓香港精神學習計畫」,除了通過教材、美荷樓學校導賞、「兩代情」徵文比賽外,還設「星級嘉賓」講座,像首屆曾邀請資深大律師陳志海、星島新聞集團社長蕭世和、律政司司長袁國強、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等。日前的「星級嘉賓」,就是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首次公開分享自己的成長及奮鬥史,勉勵在場三十七位中五學生努力向上外,還教他們如何提升讀歷史的興趣,Elsie當日也有出席。 堪稱「歷史活字典」的丁博士,在退休後的這十年間,仍常出席歷史講座,數年前又曾替東華三院撰寫歷史,非常忙碌,當他知道在座學生就讀青衣的東華三院吳祥川紀念中學後,即問同學是否知道東華三院的歷史、是否知道吳祥川是誰等,因為他認為同學都應對自己的歷史有認識,當中包括學校歷史,從而產生歸屬感。 說到他自己的歷史,他就說四歲隨母親從廣州來港,當時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很多香港人生活仍很困苦,但「公屋始祖」美荷樓卻孕育了不少勵志故事。 丁博士說他未住過公屋,童年住在紅磡的唐樓,曾就讀培正小學、宣道小學和德信小學。後來遷到港島區,中學時就讀傳統名校聖若瑟書院,他形容當時該校有如聯合國,「當時每級的A班,甚麼國籍的學生也有,英國、法國、美國、日本、葡萄牙都有,那年代未有國際學校,所以很多外籍學生就入讀了聖若瑟,而他們也不是讀中文,而是讀法文。」 他說由於在中文小學「出身」,所以後來入讀英文中學時,在適應上也有困難,讀來也非常吃力。第一次會考不成功,要重考,「那時怕自己唔得,白天要上課,晚上再讀文理書院的夜校,得到名師李潤桓教中文,在她身上真的獲益良多。」後來丁博士成功考入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修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畢業後曾在大學當助教、在香港藝術館做臨時工及教書,然而當了老師三個月後,卻獲香港藝術館聘請,擔任助理館長,從此跟歷史結下不解緣,但對當時的學生感抱歉。 聽丁博士說,當年他加入博物館工作,也非一帆風順,足足考了三次才成功。「頭一次輸了給師兄,無話可說;第二次輸給師弟,真的很『無癮』,曾經不想再考,終於第三次才成功。」 他說最初在藝術館工作時,是負責最不受重視的歷史繪畫。「在十八、十九世紀,西方攝影技術未傳到香港,歷史畫就是畫廣州、澳門和香港,作用就像相片,讓大家知道當時那些地方的模樣。」雖然歷史繪畫當時並不受館方重視,但丁博士對廣州和澳門的熟悉,使他能在畫中發現很多被人忽略的部分,並在該範疇打出名堂,且是首位看該批歷史繪畫的中國人;另外,也因為當時歷史畫在藝術館的角色不重視,故丁博士需要籌辦其他範疇的展覽,讓他有機會擴闊知識,例如中國繪畫、現代藝術等,是很好的學習機會,裝備自己。 從丁博士加入藝術館的經歷,他就提醒年輕人不可看輕自己的位置。「有時你可能被處投閒置散的位置,如果你真是認為被投閒置散就笨了,因為別人不重視,可能只因為他不懂,不代表那件事不重要,在這個空檔,你反而可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 丁博士認為,工作態度很重要,當他累積了一定知識和經驗後,即獲賞識調去歷史博物館,更加符合他的興趣,結果在一九九五年獲委任為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期間他仍貫徹好學精神,凡有展覽,他都必定參與,過程中不斷學習,充實自己。 在講座中,丁博士不時跟同學有互動,當他聽到有同學認為歷史是過去的事而不感興趣後,即謂讀歷史很重要,因為可通過總結前人的故事而增加智慧。「認識過去,才可認識現在。」他又提醒同學應留意歷史博物館的展覽,因當中有不少專題展覽都很難得,例如早前的「俄羅斯宮廷文物展」,同學毋須親臨俄羅斯也可看到有關文物。 至於被問及讀歷史的方法時,丁博士說他小時候喜歡看歷史連環圖,年紀稍長時,又會看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使他有興趣去探索歷史。另外,他建議可到歷史地點遊覽,過程中可感受古人的想法。他又說現時有些電腦歷史遊戲,也可引起年輕人對中史的興趣,即使跟祖父母傾談,也可知道更多歷史。 Elsie後來跟在座的同學傾談,他們都認為丁博士的成長路值得學習,其中中五的溫婉彤欣賞他為了自己的理想,願意放棄工作相對較穩定的教職;黃佩盈同學則指丁博士可將興趣變成職業很難得。 Elsie則覺得丁博士指工作態度最重要,很值得年輕人借鏡,常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丁博士的經歷,絕對又是另一個好例證。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