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瑪斯:以色列進軍加薩以來 造成1萬1078人喪生
(法新社加薩走廊10日電) 巴勒斯坦伊斯蘭組織哈瑪斯(Hamas)掌控的加薩走廊(Gaza Strip)衛生部今天聲稱,以色列對加薩發動軍事行動以來,已造成當地1萬1078人死亡。
法新社報導,加薩走廊衛生部發表聲明指出,當地最新死亡總數中包括4506名兒童,另有2萬7490人受傷。
(法新社倫敦4日電) 選情告急的英國保守黨政府今天公布一系列措施,目的是要打擊人數創新高的移民,這個議題預料會是明年大選的關鍵戰場。移民將成為最遲必須在2025年1月舉行的全國選舉的關鍵議題,目前選情對主要反對黨工黨(Labour)有利。
(法新社華盛頓4日電) 美國官員今天表示,加薩休戰協議之所以破裂,部分原因是巴勒斯坦伊斯蘭組織哈瑪斯(Hamas)不希望以色列女性人質獲釋後揭露她們所遭受的待遇。根據哈瑪斯治下的加薩衛生部,以色列10月7日以來的攻擊已造成近1萬59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約7成都是婦孺。
(法新社布魯塞爾5日電) 歐中峰會將於7日登場,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范德賴恩今天在會前強調,歐盟成員國將不會永遠容忍與中國間的貿易不平衡不斷擴大。這將是2019年以來,歐盟領袖首次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進行面對面會談,這次會議焦點擺在貿易事務及在烏克蘭和中東的戰爭。
【彭博】-- 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稱有理由阻礙中國獲得尖端晶片後,中國批評美國將其視作威脅;凸顯出近期趨穩的中美關係依舊脆弱。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周一在北京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稱,美國應當樹立正確的對華認知,同中方一道切實落實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達成的重要共識。他表示,美國應停止將中國視為「假想敵」,糾正打著競爭的幌子搞大國對抗的錯誤行徑,不要說一套、做一套。推薦閱讀:美國商務部長稱中國是最大威脅 呼籲增加撥款阻止中國獲得先進晶片雷蒙多周六在美國加州舉行的一個論壇上說道,需要更多資金來防止中國在可用於軍事目的的晶片領域迎頭趕上,她說中國是最大的威脅,不是美國的朋友。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上個月在美國舉行峰會,是一年來的首次,並收穫一些小成果,他們希望能夠避免緊張局勢升高,否則可能危及全球經濟成長。但兩人會面後,台灣地位和美國科技限制等重大問題仍然存在。周一,一艘美國軍艦在南海爭議海域航行後,中國批評了美國,凸顯了兩國之間的分歧。美國海軍表示其行為合法。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周一在北京會見了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前會長哈斯。根據新華社報道,雙方就中美關係、中美經貿合作等議題交換
台灣總統蔡英文日前表示,台灣不要香港式和平,要有尊嚴的和平,並稱2024年選舉不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是台灣人民要選擇有尊嚴的和平。對此,中國外交部表示,台獨與台海和平水火不容,台獨意味著戰爭,是一條走不通的絕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稱,台灣地區選舉純屬中國內部事務。無論民進黨當局如何花言巧語,都掩蓋不了其試圖把島內民眾綁上台獨戰車的用心,也改變不了台獨分子注定失敗的結局,更阻擋不了中國必然走向統一的大勢。(WL)
《華爾街日報》引述美國官員指,以色列已經組裝一套大型水泵系統,可以用來向哈馬斯在加沙地帶的地道網絡灌注海水,把哈馬斯武裝人員趕出來,但同時也會威脅到加沙的供水。報道指,以色列國防軍在11月中旬左右,在Al-Shati難民營以北約一英里處安裝了至少5台大型海水泵,每小時可將數千立方米的海水抽入地道,在數周內便能將地道淹沒。該美國官員指,以色列11月初首次向美國通報相關方案,雙方討論了其可行性、對環境的影響及摧毀地道的軍事價值。以色列尚未做出推進該計劃的最終決定,亦沒有排除該計劃,而美方不知道以色方離實施該計劃有多近。 (ST)#以哈衝突
對於菲律賓政府日前表示,有超過130艘中國船隻聚集在牛軛礁(Whitsun Reef)周邊,情況讓菲方深感擔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牛軛礁是中國南沙群島的一部分,包括牛軛礁及其附近海域在內的南海相關海域,向來是中方漁船的重要作業區和避風點,中方漁船在該海域作業、避風合理合法,菲方不應該說三道四。(WL)
(法新社華盛頓4日電) 美國白宮預算單位首長今天警告,年底前國會若未批准最新的金援烏克蘭法案,將形同在戰場上懲罰烏國。聯邦眾議院前任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遭黨內極右派罷黜後,新任議長強生(Mike Johnson)10月上台。
前香港眾志成員周庭在昨日(3 日)她 27 歲生日在 Instagram 發文,公開早前應國安要求到中國內地一趟、寫悔過書等,以換取發還護照到加拿大升讀碩士的經過,並決定不會返港報到,意味展開流亡生涯。周庭公布消息後,連續接受加拿大《環球郵報》、日本《TV Tokyo》訪問。她透露正在考慮申請政治庇護,並說「無悔過往的政治行動」,「堅信一直所做的是正確」。
《韓聯社》引述南韓政府和業界消息指,中國海關總署日前突然暫停在華企業對南韓出口車用尿素的通關流程,南韓政府相關部門正了解情況,並探討應對方案。報道指,相關尿素已完成出口審查,在裝貨階段被叫停,而相關企業包括南韓大企業的駐華公司。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已於上周四(11月30日)與企劃財政部和外交部等相關部門開會,討論車用尿素供應鏈不穩的應對方案,今日亦將開會討論相關問題。報道指,南韓政府已於上周五(12月1日)要求中方,就相關問題確認具體事實,但中方尚未回覆。南韓境內的車用尿素庫存暫夠使用3個月,韓方正與中方保持溝通,密切關注相關情況。今年9月初,外電曾報道,中國為維護國內化肥市場價格穩定,要求部分主要尿素出口商暫停新簽出口協議,此舉可能影響對印度等海外市場的尿素供應及價格。2021年底,中國曾限制出口尿素,導致南韓出現尿素荒,當地物流幾乎癱瘓。 (ST)
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譴責約旦河西岸猶太定居者針對巴勒斯坦人的暴力行為,強調以色列是法治國家,只有警察、軍隊、安全局人員才有權使用武力。 根據巴勒斯坦當局統計,自哈馬斯在10月7日突襲,觸發以巴新一輪衝突以來,西岸地區已經有超過250名巴勒斯坦人被以軍或激進猶太定居者殺害。 在加蘭特譴責激進猶太定居者之前,美國宣布對參與破壞西岸和平、安全或穩定的個人實施簽證禁令。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聲明中表示,西岸地區局勢不穩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造成損害,亦會威脅以色列的國家安全,以色列政府必須追究這些激進猶太定居者的責任。
【on.cc東網專訊】英國內政大臣祁湛明周一(4日)宣布自明年春季開始收緊移民政策,計劃削減未來數年移民到英國人數,屆時移英人數預計將比去年減少30萬人。
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俄羅斯奉行獨立和有原則的外交政策,不接受集團對抗,並對與各方合作持開放態度。 普京在克里姆林宮接受21位新抵達大使,包括英國和德國大使遞交國書時又表示,俄羅斯對任何人都沒有偏見和敵意,期望與外國夥伴建立平等關係。俄羅斯願意與所有與俄方互惠的國家發展密切的夥伴合作關係。 普京又提到,俄羅斯與德國數十年來成功開展務實合作,其中能源一直是雙邊合作中頗吸引力的領域,但因為北溪管道遭破壞等事件,雙方合作受到損害,不利兩國利益。 另外,普京說,俄羅斯向糧食匱乏的六個非洲國家提供糧食,一些運糧貨輪已經抵達並開始卸貨。
(法新社倫敦4日電) 以哈衝突持續延燒,由全球領袖組成的耆老會(The Elders)今天呼籲各國政府,允許國際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加速調查各方犯下的種種暴行」。耆老會也敦促對以色列政府和巴勒斯坦武裝團體哈瑪斯(Hamas)具有影響力的領袖推動雙方永久停火。
(法新社古瓦哈蒂5日電) 印度東北部曼尼普爾省政府官員和當地媒體指出,自從種族暴力事件於7個月前引爆以來,又有至少13人命喪最新一波衝突。自從曼尼普爾省(Manipur)信奉印度教的主要人口梅泰族(Meitei)與信奉基督教為主的庫基族(Kuki)5月爆發衝突以來,已有至少200人死亡。
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回應法國外長科隆納指台灣海峽須保持穩定的言論時表示,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是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定海神針,亦是一個中國原則。 汪文斌說中方希望有關方面,恪守一個中國原則,與中方一同堅定反對台獨,共同維護台海的和平穩定。
(法新社邁阿密4日電) 美國司法部今天宣布逮捕前美國駐玻利維亞大使,控告他替古巴擔任間諜長達40年,並詳述這名直指美國為「敵人」的嫌犯驚人背叛內幕。美國司法部長賈蘭德說:「有幸替美國政府服務的人員,都享有公眾莫大的信任。」
(法新社雪梨4日電) 法國外交部長柯隆納(Catherine Colonna)今天在演說中敦促北京重新評估其在南海的強硬行動,她也強調必須維持台灣海峽的和平、穩定,「這個世界不需要新的危機」。法新社報導,北京一直在戰略上至關重要的台灣海峽加強軍事演習;中國海警則屢次被控在爭議海域騷擾菲律賓漁船。
英國政府推新措施收緊移民政策一內政大臣祁湛明(James Cleverly)表示,新措施若應用於去年,可減少移民人數達30萬人。祁湛明在國會宣布有關計劃,措施包括提高申請英國工作簽證所需的最低薪金要求,由現時約2.62萬英鎊提高至3.87萬英鎊,醫護和社工行業人員可獲豁免;海外來的醫護人員不得再帶同家人移居英國;提高移民使用醫療服務的收費66%;家庭簽證的最低收入也被上調。商界批評,措施在勞工短缺的情況下會影響勞動力供應,對私人公司及國營醫療服務構成挑戰。當局上月底公有的數據顯示,去年淨移入人數達74.5萬人,創新高,亦高於年初估計的60.6萬人,大部分是來自印度、尼日利亞和中國。英國首相辛偉誠指出,現時的移民數字太高,要採取進取的措施降低數字。英國移民數字高企一直是政界爭論的重點之一,當地預計明年舉行大選,辛偉誠的黨友保守黨議員批評其在這方面的工作,辛偉誠承諾會收緊政策。 (BC)#英國 #移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