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點鐘餓鬼出籠

四點鐘餓鬼出籠
四點鐘餓鬼出籠

下午放學時份,只要你行經任何一間小學,不難發現,從校門出來的孩子,幾乎全都拿著小食在狼吞虎嚥,麵包、餅乾、水果、蛋糕、三文治、燒賣……我甚至見過有工人姐姐帶飯給孩子……「佢晏朝食好少,一陣仲要去補習,所以怕佢捱唔到今晚食飯。」工人姐姐如是說。

午餐食得少的主因,據說跟食物質素有關。兩個女兒便經常回來投訴學校午膳難吃——意粉汁不是稀如水就是稠如痰、冷飯粒黏答答、蔬菜淡而無味、至於水果,有時是名副其實的「生」果,她們試過收到一隻綠色的香蕉,沒人夠膽放進嘴巴,全都留在班房內,害校工姨姨忙著回收。

時間是另一原因,根據女兒的上課時間表,午膳時間只有三十分鐘,之後是廿分鐘小息。吃得慢的同學,可以在小息時間繼續吃。不過這時候,很多同學都已經雞飛狗走了,留在課室吃飯的,當然就心急如焚了。聽說,孩子們為了急著跟同伴去玩,有很多妙計以求避過老師耳目,例如把剩食藏在飯汁內等等。

對香港孩子而言,學校裏的午飯是例行公事,難言滿足口腹之慾。

想起日劇《小學餐女廚神》,五星級大廚在學校的自設廚房裏,每天堅持做出五星級營養午餐,務求小學生個個豎起拇指大讚「無得彈」。在香港,這是異想天開,孩子的午餐,大部份是工場產物,不難吃已經偷笑了。

女兒特別懷念昔日唸幼稚園全日班時的午飯時光。每天早上,孩子便看見學校的嬸嬸提著大袋新鮮餸菜回來,在學校那小小的廚房裏忙得團團轉。臨近中午放學,整個校舍便瀰漫著一股住家飯的香氣,只有全日班的同學才有這「福氣」享用嬸嬸的愛心午飯。老師會跟孩子坐在一起分享食物,對於大家的喜好愛惡,彼此都暸如指掌,師生的感情,就是在那一餐一餐的午飯中慢慢培養起來。到了今天,那些老師們閒時仍會來我們家作客吃飯談心,分享彼此生活。

一餐飯,其實是很珍貴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