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憶

【星島日報報道】到了第三天,走了幾步,雙腿痠軟,想找個地方坐下來。買了張全日車票,隨便跳上巴士或電車,也不理會把我們帶到哪里去。這樣來來回回,讓我看到了幾件豎立在街上的作品。 經過六間大廈前臨街的玻璃房子,才知道那是Glas-Pavillons,有六個藝術家,每人在一間玻璃房子展出,其中Vivian Suter的《睡 》是整間房子都掛滿了畫,窗簾是畫, 單、被子、枕頭是畫,間開不同空間的也是畫;人在畫中,畫在人中,觀眾也變成了Vivian睡房的一部分。畫屬抽象簡約、色彩明快,令人開心,這樣陽光的睡房,恐怕未必捨得入睡。 還有一件由Rosalind Nashashibi受文件展委任,拍攝關於Vivian Suter的錄像作品《Vivian的花園》,展於自然博物館,影片拍下了Vivian及她輪椅上的母親,在危地馬拉帕納哈切爾(Panajachel)一座前咖啡莊園(現為她們的家)的生活片,她的母親也參與了是屆文件展。 影片描寫母女二人在屋里及花園的生活及她們準備參展的瑣碎事、二人午飯與兩狗聊天及房子四周荒涼隔世,也描述了Vivian在森林作畫突然下雨,要走進屋里的情景,兩藝術家野居無人卻怡然自得。 隔鄰的玻璃房擺放了三堆Dan Peterman的鐵磚,他在Neue Neue Galerie也擺放了十多袋的鐵磚,他要表達些甚麼卻不知道。有同行的觀眾指他在諷刺世人對金磚的追逐。 再隔鄰是Gordon Hookey的彩色浮雕,不同顏色似蟲非蟲的掛滿一室,他也有一件作品放在車站旁,乘車經過時見到。 再跳上電車,到了Konigsplatz下車,見廣場中有座方尖碑。二十年前及十年前到訪不見這碑,碑每一面以不同語言(包括土耳其文、阿拉伯文、德文及英文)寫上同一句話:「I was a stranger and you took me in」(我本陌客爾助我於此為家)。Konigsplatz是卡素爾群眾政治集會示威的地方,方尖碑的南面那句話以德文刻上,南面對 電車站,人們在這上車下車,過了馬路不遠是弗里德利希廣場阿魯門博物館,是建於十八世紀歐洲最早的公共博物館之一,也曾一度暫為德國國會,現為文件展的主要場地。方尖碑北面寫上土耳其語,北面正是新移民聚居之地。寫上英語的一面則對 星巴克咖啡館,是否寓意星巴克在卡素爾也是已融入社區的新移民呢?原來那是Olu Oguibe的作品,他憑碑寄意,控訴歧視新移民。 第四天踏上城際列車,從威廉車站離開,卡素爾很快消失在背後,回憶卻是滿溢、常新。(續完) tsangfk@netvigator.com 依心集 曾繁光 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