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的狂歡

【星島日報報道】很久不曾在一場展覽中,見到樣貌如此多元的展品了。有的以具象手法描摹女子肖像,有些則是色塊的堆疊。不論構圖與造型如何多變,畫作設色大多豐盈且飽滿,有時甚至帶些侵略性,不管不顧地闖到你眼前。這場展覽正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的國家美術館舉行,取名《圖像的狂歡》(The Great Graphic Boom),關注二戰後1950至1960年代美國當代藝術的蓬勃發展。 展覽名單中出現的人名,幾乎每一位都是影響乃至改變當代藝術史書寫的重要角色。Cy Twombly的「黑板塗鴉」雖說時常讓人覺得不明所以,卻並不妨礙這些作品成為拍賣市場的奇 。或許你會覺得Andy Warhol以金寶湯罐頭為主題的畫作不過是超市貨品的印刷海報,但它們卻開啟了這位美國藝術家成為世界巨星的道路,也將普普藝術帶入「主流」藝術潮流之中。「時勢造英雄」從來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如果沒有美國那些年經濟的高速發展,或許也不會在彼時彼處出現那樣一群不羈且自在的藝術家了。 展覽樣態很好地回應了「Boom」這個詞:藝術創作是跳躍的、主動的,不走尋常路。作品創作年份相近,風格卻迥然不同,這一則體現出藝術家樂於嘗新,另外也證明美國是相對包容且開放的國度,允許「差異」並鼓勵多元。這不禁讓我想到同時期的蘇聯,雖說也不乏天才,也在戰後迎來相對平順安穩的一段時日,卻因意識形態的控制而壓抑了藝術創作的諸多可能。 那時候蘇聯的繪畫與雕塑,要麼歌頌工農勞動,要麼讚美戰爭英雄,不允許批評與質疑,大多成為執政者的宣傳工具。這背後的僵化與單一極其危險。對於藝術家而言,反思與實踐不被允許,幾乎等同於創作失去了現實意義。虛渺的空中樓閣從來經不起推敲,反觀大洋彼岸的美國,則憑 一種親切的、與俗世息息相關的創作樣態,為未來數十年的藝術發展,找到了舒適的步點。 文:李夢 圖:奧斯陸國立美術館 Ellsworth Kelly畫作《深藍與紅》。 Alex Katz畫作《愉快的一天》。 李夢,女,雙子座,神經大條,不可救藥的美食與古典音樂愛好者。大眾傳播及藝術史雙碩士,專欄及藝評文章散見於北京、香港和多倫多等地報刊及網站。 夢遊世界 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