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基金倡9招建教育樞紐 提升留學誘因 助搶全球人才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將香港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的政策倡議報告,報告稱,香港面臨技術人才短缺,政府數字預期本港至2027年將面臨24.1萬名輔助專業人員的短缺。基金會在進行超過40個持份者訪談後提出9項建議,以提升全球學生在港就讀的誘因,並提出措施提高他們在港生活的質素,從而更有效吸引及挽留人才。其中建議包括把學位及副學位的非本地學生上限調高至50%,以及為非本地學生來港就業或受訓擴大簽證許可等。
增非本地生上限至50%
報告指出,2020年香港的教育服務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的1.4%,遠低於英國(6.3%)、美國(5.6%)及澳洲(5.2%)等主要教育服務出口國,同時香港人口持續老齡化,勞動人口在過去2年縮減了14萬人,加劇了人才短缺的問題,為確保持續發展,香港應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而增加高等教育的非本地收生是重要的一步。報告認為,香港擁有五所全球百強大學、持續高企的學位需求,亦可因應地緣政治環境吸引內地、東盟及「一帶一路」國家的頂尖人才。
研究團隊相信,目前20%的非本地學生上限是其課程擴張的主要制約,因此報告建議把學位的非本地學生上限調升至50%;自資院校就內地、澳門及台灣學生的上限,亦可從目前的10%至20%上調到30%,兩者均確保維持本地學位供應不變。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水志偉認為,非本地學生數目有增加的空間,不會影響本地生升讀學位及副學位。
擴大就業受訓簽證許可
另外,報告建議,與國家教育部緊密合作,爭取內地與香港高級文憑資歷互認;充分利用北部都會區強化商校合作,包括設立大學產學研基地,聚集高等院校及產業,針對輔助專業的綜合培育基地。在支持留學生在港生活措施,建議提升私營學生宿舍供應、為非本地學生來港就業或受訓擴大簽證許可,以及增加針對東盟及「一帶一路」學生的獎學金等。
水志偉表示,現時是香港發展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的良機,在9項政策建議的推動下,基金會估算未來非本地副學位及學位學生人數,將由10%增至23%,而非本地授課式研究生人數,則由54%提高至70%。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兼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凱傑坦言,吸引及挽留非本地學生是回應全球人才爭奪戰的重要策略,在調升收生上限之餘,政府亦應該多方面提升在港就讀的體驗,從而提升香港作為留學之地對國際社會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