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戶外運動好健康?選錯時段反而更傷身

雖然說任何時段運動都比不運動來得好,但是因為現在的空氣品質沒有那麼好,更是時常聽到「紫爆」、細懸浮微粒超標等警告,所以如果習慣在戶外運動的人,最好還是要選擇好時段,不要健身不成反而讓自己吸入更多髒空氣。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晚上較為涼爽,空氣也相對清新,但是根據環保局今年投入6個全新行動空氣品質監測站的首波監測結果,其實晚間出門運動,反而是空氣污染濃度較高的時段。

 

早上的上班時間以及晚上的下班時間車流量大,根據環保署監測結果顯示,都會地區如台北、台中等地,在早上9點前後,一氧化碳及PM2.5汙染濃度都偏高,從11點到下午3點的數值就開始下降,不過到了晚上6點時,污染濃度又開始回升。

 

不過污染物濃度有一個很大的影響條件就是氣象條件,有些地方海風要轉成陸風,會造成氣流下沉的條件,因此空氣汙染物會沉積,到了晚上車流量大的時候,污染物會難以擴散。

 

而在PM2.5的威脅下運動,會在無形中傷害到肺部的免疫功能,甚至有可能會提升感染肺炎鏈球菌的風險,所以除了出門運動的時段要注意之外,最好還是看一下環境保護署對於各地的空氣品質指標預報。

 

空氣品質指標分成五個顏色,包括綠、黃、橘、紅、紫色。

 

空氣品質旗幟呈現綠色時,代表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從事戶外活動,不過敏感族群還是要依個人體質來決定運動的時間及強度;黃色一樣是大部分的人可以到戶外活動,不過對於幼兒、有心臟或是呼吸道疾病的人都要減少戶外活動;當空品旗幟來到紅色就要注意了,在我國的標準來看為中級防護,建議大家選擇在室內活動,而幼兒或是敏感族群也要視情況配戴口罩,並且減少戶外活動;空品達到紫色就是緊急防護狀態,不僅應該要在室內活動為主,還要以低強度運動為原則,對於幼兒和敏感族群而言,最好立即停止戶外活動。

 

(首圖為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