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炮台

在漫天戰火的日子,回看香港,想起這裡也是個經歷過戰爭的地方,至今仍然能在城市裡見到昔日炮台的蹤跡,提醒我們,歷史從來離我們不遠,都是有血有肉的真實事件。


要數現時保存得宜的炮台,就要說到東涌炮台。位於東涌下嶺皮村的東涌炮台於清朝(有說是 1817 年或 1832 年)建成,用來阻止英國入侵、打擊鴉片貿易與防止海盜。後來英國租借新界,炮台被廢棄,直到日治時被日軍重建。整個炮台四四方方,共有三道拱門。沿花崗岩城牆拾級而上,可以近距離見到六枝大炮,同時眺望東涌一帶山脈與民居。


維港是重要的戰略位置,因此在維港兩岸都能找到不少炮台遺址。其中 1878 年(有說是 1880 年)建成的九龍西二號炮台,現時就隱身於九龍公園內。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占領九龍半島,便以三合土興建炮台,俯瞰九龍半島及維港西面入口。走上城堡般的炮台,仍見三門大炮,遠遠守護著維港。

如果想再感受多一點「炮」的感覺,就可以走到對岸。

於銅鑼灣避風塘岸邊,每日中午,怡和午炮仍依時鳴放。炮台於 1841 年由怡和洋行建成,最初是為要對付海盜,後來每當有名人抵達或離開香港,也會鳴放禮炮表示敬意。有次一位怡和大班乘著快艇,越過駐港英軍的軍艦到銅鑼灣時,岸上員工鳴放禮炮歡迎,引來軍官惱怒。為表歉意,怡和便擔當起報時的職責,於每天中午12時以鳴放禮炮。

炮台本是保衛家園的建設,威武、堅固,唯經過多年城市發展,有些地方日久失修成為廢墟,又有些沿海位置早已被填平。幸好還有些遺址尚未拆遷,如歌連臣角炮台、舂坎角炮台、鶴咀炮台等,雖然大炮消失,卻有平靜美麗的海景。閉上眼睛,想像昔日情景。那時的輝煌與不安,那時的昔日香港,彷彿近在眼前。

撰文:蒲
攝影: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