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動脈缺血性中風 導管手術康復率升兩成

星島日報相片

【星島日報報道】治療缺血性中風病人,一般會使用溶血針,惟溶血針必須在病發4.5小時內注射,而且大動脈閉塞病人更有高達兩成機會死亡。瑪麗醫院內科顧問醫生謝曼瑜表示,猶如吸塵機般吸走血塊的「動脈取栓術」,近年被證實在大動脈閉塞病人身上施行,再配溶血針,有助近半病人重執活動能力,死亡率亦有改善。 謝曼瑜表示,全港每年約有10000宗缺血性中風個案,瑪麗醫院佔其中的600至700宗,以往一般會使用溶血針治療,但必須在病發4.5小時內注射,而且只有32%病人能在3個月內重執活動能力,6%病人可致腦出血,其中一半死亡。 然而,缺血性中風病人中,三成涉及大動脈閉塞,若使用溶血針治療,只有一成病人能重執活動能力,死亡率更高達兩成。 瑪麗醫院於2005年引入「動脈取栓術」,現時每年進行約10宗。謝曼瑜表示,此手術的時限性為6小時,即需在病發6小時內進行,時限較溶血針長;成功通血管的機會亦由三分一,增至60%至88%。她續指,多達5個國家包括美國、澳洲和加拿大等的數據顯示,手術配合溶血針使用,有助提升病人痊癒率,重執活動能力可達46%,較單用溶血針的26%高出兩成。 她解釋,此手術會在病人大腿引入導管,再經頸上腦,透過微細導管在血塊位置,猶如吸塵機般吸走血塊,手術時間由30分鐘至3小時不等,視乎複雜程度。然而,此手術亦有10%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例如出血及重中風等,「可能拉血塊出來時甩咗,個血塊飛咗去第二度」。 至於什麼病人不宜接受「動脈取栓術」?謝指,曾在兩周進行心臟手術、三個月內進行其他大手術例如腸道或脊椎手術,和血壓過高的病人等。 建立時間:1307 更新時間:1335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