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旋地轉的厄運

天旋地轉的厄運

眩暈令人長年生活失衡,內耳植入裝置與基因療法是緩解眩暈的新嘗試!

芭蕾舞者的輕盈飛躍與陀螺般的定點旋轉,是人體運動令人歎為觀止的景象,也是肢體控制的最高境界。舞者的腦部似乎很特殊,有辦法避免因快速旋轉造成的頭暈。研究人員在今年初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舞者處理旋轉的腦區有一部份比一般人更不敏感,或許因此讓舞者能夠免於眩暈。

但對絕大多數的一般人而言,周遭環境卻可以突然天旋地轉了起來。眩暈一旦發作,即使像走到另外一個房間這麼簡單的行動,也會變成不可能的任務,而且可能持續好幾個月或好幾年。美國39歲以上的人,有35%(約6900萬人)有眩暈的經驗,通常是因為偵測身體位置的內耳有些結構受損,或傳遞身體位置訊息到腦部的神經損傷。包括藥物與物理治療等現行療法,雖然對許多患者有幫助,但對更多患者卻一籌莫展。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前庭神經工程實驗室的主持人桑迪納(Charles Della Santina)是研究內耳病變的耳鼻喉科醫師,他說:「我們對許多患有嚴重眩暈的患者愛莫能助。」

現年57歲的巴赫(Steve Bach)是紐澤西州某家建築公司的經理,他的眩暈夢魘開始於2013年11月,當時他正在家中,他說:「房子突然間像每分鐘旋轉78次的唱片轉了起來!」當他女兒發現他像胎兒般蜷縮於客廳地板時就立刻撥打911緊急救護電話。之後的五天,巴赫都待在醫院,他回憶說:「坐在床上就像坐在1.8公尺高的樓梯頂端。」巴赫的醫師說,他的左內耳因為病毒感染發炎。巴赫接受了六個月的物理治療,訓練腦部與健康的右耳來彌補左耳喪失的功能,並在半年後回到工作崗位。既使如此,今年春天在建築工地現場工作時,巴赫還是出現了一些不穩定的狀況。他說:「不管腦部如何在腳即將踏地時維持身體的垂直姿勢,我就是沒有這種十足的平衡感。」眩暈也可能造成嚴重的情緒焦慮與抑鬱、損害短期記憶、干擾日常生活,並對工作能力造成傷害。

桑迪納說,由於這些令生活失能的麻煩症狀,使醫學界想在最嚴重的眩暈患者身上試驗新療法,他正在進行內耳植入人工替代裝置的臨床試驗,有些醫師則在試驗基因療法以修復內耳受損。另外也有針對舞者進行的研究,也開始重新認識與人體平衡相關的腦部構造,可能成為未來治療眩暈的目標。

前庭植入裝置

兩耳是人體保持直立並維持平衡的關鍵器官,內耳裡面有個神奇構造,稱為周邊前庭系統,這是一個平衡系統,由充滿液體的半規管、球囊與顯微構造的毛細胞所組成。毛細胞上方覆蓋著膜狀膠質,膠質鑲滿更微小的碳酸鈣結晶(耳石)。頭部移動時耳石會拉扯毛細胞並連同其他結構,把頭部的移動、方向與速度的訊息傳遞給前庭神經,前庭神經再把訊息傳遞到腦幹附近的小腦與其他腦區,之後大腦就會驅動各種肌肉以及視覺系統來維持身體平衡。

這套微妙的平衡系統可能出錯的地方有很多。會造成眩暈的疾病包括腫瘤、細菌與病毒感染、某些抗生素造成的損傷以及梅尼爾氏症。梅尼爾氏症是一種慢性疾病,症狀包括反覆發作的眩暈、失聰與耳鳴,專家估計約有500萬人罹患這個毛病。而最常見的前庭病變則是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這是因為耳石掉進前庭半規管內所造成的運動假象。幸運的是,這類問題通常可以透過物理治療加以治癒,包括反覆緩慢移動頭部讓耳石從半規管內掉出來。

但物理治療無法治癒所有人,例如巴赫就無法完全復原。有些患者兩耳的前庭功能都喪失了,針對這些人,桑迪納與同事正在發展一種內耳植入裝置,以取代內耳受損的某些構造。若能取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的核准,研究人員就會開始人體試驗,測試這種稱為多通道前庭植入裝置,多通道前庭植入裝置是以人工電子耳為師。人工電子耳自1982年首次使用之後,已讓成千上萬的人恢復聽覺,它利用麥克風接受聲波振動,再透過聽神經把訊息傳遞到腦部。前庭植入裝置利用的不是麥克風,而是兩個微小的運動偵測器,可以追蹤頭部的移動。其中一個是陀螺儀,量測頭部向上仰、向下俯看或環視房間時的姿勢移動;另一個是線性加速計,測量直線前進或下樓梯時的定向動作。另一個與人工電子耳不同的差別是,人工電子耳是把聲音分成不同音頻後傳遞給聽神經,而前庭植入裝置的動作偵測器,則是把頭部姿勢與動作的訊息傳給前庭神經。

華盛頓大學針對四位梅尼爾氏症患者進行了另一種前庭植入裝置的臨床試驗,結果卻是憂喜參半:試驗剛開始時的效果還不錯,但幾個月之後效果就消失了。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前庭植入裝置有著不同的設計,可以應用到梅尼爾氏症以外的患者,因此醫師希望結果會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