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或易矮小 母產後抑鬱新病例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美國有研究發現,如婦女生產後九個月內有產後抑鬱症,就算程度輕微,其孩子到四歲時,身高仍有較大機會處於同齡兒童平均高度的最矮一組。專家估計這或因母親情緒出現問題,令其較易對子女疏於照顧,而導致幼兒發育較慢有關。建議家人應及早察覺產後抑鬱問題,盡早尋求協助。 文:Chris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病情致疏於照顧 兒科醫生鄭碧純(上圖)指出,在醫學定義中,如兒童屬於同齡兒童中的最矮一組,即屬於矮小症。上述研究中提到,處於同齡兒童平均高度的最矮組別,當中未必每個均符合醫學上「矮小症」的定義。但無論如何,如家長認為子女較同年齡兒童矮小,建議可求診跟進。事實上造成兒童矮小的成因眾多,例如患有生長激素缺乏症、出生時小於胎齡等,都會令兒童發育遲緩。此外,如父母的遺傳因素,以及照顧幼兒時妥當與否,亦可影響幼兒身高。但家長亦須注意,眾多矮小症的原因均不明,仍有待進一步研究。由於照顧幼兒的責任多落在母親身上,如她不幸患有情緒問題,即未能妥善照顧幼兒,或會有餵食不定時等問題,因而影響幼兒的成長。要詳細了解幼兒矮小的成因,是否因母親照顧不周所致,或是其他原因,則必須經由醫生診斷才可確定。 先以藥物控病徵 精神科醫生方日旭(上圖)指出,懷孕生育本是充滿喜悅的事情,但由於種種原因,部分產後婦女可能會出現情緒問題,甚至患上產後抑鬱症。現時不少人對產後抑鬱症都有所誤解,誤以為只是輕微不開心,能隨着時間而沖淡不快。事實上由於產前及產後的環境改變,加上個人角色和心理的轉變等因素,產後婦女很易因積累壓力而患上抑鬱症。研究顯示,約12%的本港產後婦女患有產後抑鬱症,患病期間產婦不單會失去照顧嬰兒的能力,從而影響孩子發育,嚴重者更可因受抑鬱困擾而增加虐兒機會,而情緒和脾氣也會轉壞,亦可能對再次懷孕產生恐懼,甚至萌生自殺和殺嬰的念頭。要治療產後抑鬱,多需於確診後即時服食抗抑鬱藥物,如三環類抗抑鬱藥、選擇性血清素抑制劑等,以控制負面情緒和病徵。除了要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外,亦需配合丈夫和家人關心,才可令患者遠離抑鬱,重拾健康心情。 增病發成因風險 雖然現時醫學界對於產後抑鬱症的原因仍未有定論,但估計如有以下情況,其病發風險將較一般人高。 1. 患者本身曾有抑鬱症病史,由於懷孕和生產過程中,婦女的荷爾蒙會產生變化,因而有可能令抑鬱症復發。 2. 如婦女在懷孕或產後均缺乏丈夫或家人支持,都會令婦女覺得自己不被重視,面對問題時易產生負面情緒。 3. 如子女屬於早產嬰,照顧早產嬰較一般嬰兒需要更多心力,加上擔心其健康,亦容易演變成抑鬱症狀。 4. 生產過程及產後傷口引起的疼痛,以及全身虛弱乏力,都會令婦女感到害怕、驚慌和無助,易導致負面情緒出現。 5. 照顧新生兒時,如無他人分擔協助,不單有沉重的壓力,更會缺乏充足夜間睡眠時間,這都會令其更易患上產後抑鬱。 6.如該次懷孕屬於意外懷孕,且懷孕期間身邊出現重大變故,如親人離世、經濟困難等,都會令孕婦難以適應而致病。 盡早預防注意事項 方日旭醫生建議家人,如發現產後婦女有以下徵狀,如過度焦慮、情緒低落、激動易怒、食慾不振、做事難以集中精力、做錯事時無內疚感、缺乏正常社交生活、對大多數活動缺乏興趣、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想法、持續失眠或曾有自殺念頭等,應倍加留意,及早就醫並進行檢查和治療。要減低和預防病發,可依從以下幾項要點。 1. 懷孕前應有詳細的生育計畫和建立穩健經濟基礎,並認識做母親的責任。 2. 多參加健康講座和產前實習班,了解懷孕期間的身心轉變及育嬰知識。 3. 親友應積極關心和支持產婦,而丈夫亦應多承擔家務,讓太太能減少家務壓力。 4. 丈夫不應在妻子懷孕及生產前後,決定作重大轉變如轉工或搬遷等,避免孕婦不能適應。 5. 為令婦女產後有足夠休息和睡眠,家人可輪流值夜班照顧初生嬰兒。 6. 多抽空參與社交活動,並培養可調劑生活及有助緩和情緒的興趣,以釋放壓力。 ■抗抑鬱藥可暫時控制及緩和病徵,以便進一步治本。 ■兒童的身高、體重皆有一定標準,是否屬於矮小一組,應先進行檢查作出診斷。 ■婦女在懷孕期間有丈夫和家人支持,就是充滿喜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