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倡中文科教粵語 拓本港文化軟實力

中大中文系助理教授麥欣恩、副系主任鄧思穎及博士研究生劉擇明,探討香港在「一帶一路」發展中的定位,強調粵語的重要。

【星島日報報道】「一帶一路」除為香港帶來經濟發展機遇,亦促進人文交流,在一個「海上絲綢之路的聲音」講座上,中文大學學者指香港在全球華人社會地位舉足輕重,尤與東南亞各地關係密切,港人應善用粵語優勢和文化軟實力開拓發展方向,又建議在基礎教育的中文課程內加入粵語知識,平衡「三語」比重,並加強對非華語學生學習粵語及中文的支援。 中大上月舉行三場「海上絲綢之路的聲音」講座,分享海上絲路國家的文化,以及華語人士學習華語的歷程。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系主任鄧思穎指出,位處海上絲路國家的東南亞國家華人眾多,他們社區所說的主要語言是粵語、普通話和閩南語等,擁有相似語言環境的香港有優勢,可對外擔當海上絲路的橋梁角色,然而港人對粵語認識卻嚴重不足。 鄧思穎在中大中文系任教「粵語研究」,他坦言,選修這課的學生雖然大多以粵語為母語,但他們對粵語拼音等基礎知識缺乏認識,「簡單『八百』兩個字讀音,很多人都分不清,讀『八八』、『百百』的都有,如果懂得(粵語)拼音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他補充指,中文系學生出路之一是做中文教師,但如果連教師自己也未掌握,在教學生分辨「懶音」時也會遇到困難。 鄧思穎表示,現時中小學課程規定,唯一與粵語知識相關的只有分辨「懶音」,其他關於粵語音韻、語法等知識完全欠奉,直言「等到大學才來教已經太遲」。他認為可以在現有的中文課程中,加入粵語拼音、基本語法、粵普對比,甚至有關粵語起源歷史的知識。「不是說要獨立開一科『粵語科』,但我們常強調『兩文三語』,也應平衡『三語』的比重,要同樣重視粵語。」 此外,他又指,應該協助非華語的少數族裔學生粵語聽講能力,特別需要加強前線教師粵語知識的培訓,這樣將有助他們中文教學。 「一帶一路」倡議放眼國際,但這邊廂強調香港要推廣本土語言,鄧思穎指兩者看似矛盾,實則不然,「粵語不是香港的『專利』,說粵語的地方還有很多,有東南亞華人社區,甚至近期熱論的『大灣區』。」中文系助理教授麥欣恩亦認為,本港應將目光放遠,善用粵語優勢,配合電影、流行音樂等文化軟實力開拓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