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專訪:天主教會戀童,神聖的語言是如何被利用來侵害兒童的

10月初,成立兩年,專責調查法國天主教神父兒童性侵問題的「教會性侵獨立調查委員會」(CIASE)發表了一份長達二千五百頁的調查報告,揭露自1950年代以來,法國天主教會最少有2900至3200名神職人員曾性侵兒童,累計受害兒童多達二十一萬人。CIASE主席索維(Jean-Marc Sauvé)表示這些數字只是「最低估計」。

此前在法國不同教區都爆出過戀童醜聞,例如2019年獲得柏林影展銀熊獎的電影Grâce à Dieu(《感謝上帝》)就改編自法國里昂教區神父普雷納(Bernard Preynat)在三十年間性侵七十多名七至十五歲男童的案件。雖然教會性侵問題早就受到不少關注,但委員會的報告仍然震撼了法國內外--除了因為加害者和受害者數字驚人,也因為報告揭露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天主教會面對著對如此嚴重的指控,「直接反應是保護自己這個機構;它對那些遭受侵犯的人表現出完全的、甚至是殘酷的漠不關心。」現任教宗方濟各多次表示會對教會內的戀童及性侵問題開誠布公,但在世界各地不時被揭發的、關於天主教神職人員侵害兒童、以及教區對加害者多番包庇、隱瞞事實的事件,卻令人質疑教宗的承諾不過空頭支票,意圖是搪塞教會外的批評聲音。

不熟悉天主教會的一般大眾,對不時耳聞的教會兒童性侵案件,也許都有諸多疑問:教會裏對神父和修女的強制獨身守貞,是不是教會兒童性侵問題的主要原因?神職人員戀童的受害者為甚麼多數是男童?教會裏的兒童性侵,跟其他機構,如家庭和學校裡的兒童性侵應該區別開來嗎?教會是出於甚麼原因,對屬下神職人員侵犯兒童的行為視而不見,而且為甚麼犯下性侵罪行的神父幾乎都沒有受到司法制裁?還有--當這些令人髮指的、侵犯兒童的案件不絕於耳,原因是出在教會,還是在於整個社會的文化和制度?

端傳媒邀請了研究宗教和兒童的學者Susan Ridgely來聊聊上面這些問題。Ridgely教授任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W Madison)宗教研究系,主要研究範疇是兒童的社會神學(social theology of children)--社會怎樣建構「童年」和「兒童」這些概念,而這些概念又該怎樣放到宗教傳統的脈絡中理解。Ridgely是有宗教研究背景的社會科學家,同時熟悉基督教(包括新教和天主教)神學傳統,長年關注天主教會兒童性侵問題,並不時發表相關研究。

在訪問裏,我們談到戀童癖(pedophilia;指成人認為青春期以前的男或女童有性吸引力的心理障礙和行為)與兒童性侵之間的區別,也從這裏延伸到「戀童癖社會」的概念。Ridgely引用了文化學者金凱德(James Kinkaid) 的《愛慾純真》(Erotic Innocence: The Culture of Child Molesting),借此指出我們的社會--在天主教會外的整體社會--本來就瀰漫著過份將兒童視為性對象的文化。我們在訪談中主要討論西方流行文化中的例子,但在華文語境中,將兒童的純真與無辜感色情化的語言也俯拾皆是:例如台灣女星郭書瑤初出道時,傳媒冠給她的名號「童顏巨乳」。我們愈將兒童去性化,就愈容易將他們想像成可以容納任何想像的,被動的慾望對象。將「兒童」放在學術生涯中心的Ridgely教授提醒我們,這種「小孩是一張白紙」的想像,除了令他們成為色情幻想的目標,也令成人在孩子表示自己被侵犯後,能夠隨隨便便地說出「小孩子又在亂說話」。

兒童被放到了最危險的位置:他們容易成為性幻想對象,但他們要講自己的經驗時卻沒人相信。歷史學家韋克斯(Jeffrey Weeks) 說的,「關於性的討論其實就是關於我們社會本質的討論」--在這次訪問中,Ridgely教授提醒我們,天主教會駭人聽聞的性侵問題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來的問題遠比天主教會本身龐大,而關鍵仍然在於我們如何理解權力﹑階級和制度:教廷跟屬下神父的,神父跟會眾的,當然--還有我們跟孩子的。



-----------

閱讀餘下全文,需要您的小額支持,讓優質內容可以自食其力。

暢讀全站所有好內容?每月只需一餐飯的錢,好新聞,並不貴。

支持我們,請成為付費會員。馬上 點擊 ,與端傳媒站得更近。

原文鏈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1025-opinion-international-interview-catholic-clergy-child-sex-abuse/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misc/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