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聯投資自設ESG評級篩選企業 結合外部機構數據 有利均衡判斷
儘管全球有多間ESG評級機構,為機構投資者就上市公司的ESG表現提供外部評級,惟不少資產管理公司仍會自設ESG內部評級,結合外部數據,對投資對象的ESG表現做出均衡判斷,安聯投資便是採取此策略的基金公司。該行可持續發展策略師蘇可奇解釋,由於不同評級機構的出發點不一,資產管理公司不應依賴單一評級機構。
為配合ESG投資重視數據化分析的大趨勢,安聯投資利用包括ESG評級機構在內的逾10個外部數據供應商所提供的數據,結合本身的專利ESG評分和研究分析,建立自家的可持續發展專利數據平台「SusIE」,並開通該平台予安聯投資的投資團隊使用,協助團隊更好地駕馭複雜的ESG數據環境。此外,該行也自設ESG內部評級,自行評估投資對象的ESG表現,至今已覆蓋約1萬間旗下投資的企業。
「有些ESG評級機構的評級,主要是從ESG風險角度出發作評分,有些則可能從ESG機遇角度出發,因此我們不會依賴單一評級機構。」蘇可奇指出,安聯投資會比較不同的評級,由公司自設專責小組,對有關數據做出分析和篩選,從中得出一個較均衡的判斷。
多種途徑鑑別漂綠風險
早於1999年已涉足ESG投資領域的安聯投資,把ESG整合(ESG Integration)納入旗下主要基金的風險分析考慮當中。安聯投資現時在全球有超過200隻ESG基金符合歐盟永續金融揭露規範(SFDR,Sustainable Finance Disclosure Regulation)Article 8及Article 9評級,當中有25隻是香港證監會認可的ESG基金。
問到如何控制「漂綠」風險,避免投資組合內存在一些與基金ESG目標不一致的公司,蘇可奇表示,掌握ESG數據是減低漂綠風險的重要舉措之一。與此同時,安聯投資的基金經理與可持續投資及影響力投資部門內的盡責管理(Stewardship)小組成員,亦會透過與投資對象的高級管理層接觸,從而識別對方是否存在「漂綠」風險。由受訪公司是否設有ESG團隊,該公司的投資者關係專員言談間是否對ESG有深入認識,甚至是董事會成員能否親自回應ESG相關問題等,都可以反映公司是否存在「漂綠」風險。
另外,蘇可奇發現,中國公司高管對於ESG資訊溝通的態度,近年明顯轉趨開放。「中國公司之前可能對ESG相關查詢不予理會,但這幾年有很大變化,公司的投資者關係團隊亦可能設有ESG專員,能夠適當回覆ESG相關問題。」她說,部分中國公司甚至會主動為投資者舉辦ESG主題會議。她認為,有關轉變與國外投資者在作出投資抉擇時,趨向納入ESG考慮有關,為了吸引國外投資者,中國公司也開始重視ESG。
中國公司對溝通趨積極
綜觀全球ESG投資發展,歐洲公認走得最前,除涉及文化因素外,亞洲與歐洲的發展步伐有別,亦有影響。畢竟亞洲尚處人口增長階段,能源消耗較大,未必能夠即時棄用化石燃料改用清潔能源。然而,在亞洲多個地區中,香港、新加坡及日本的ESG發展較為成熟,尤其是在ESG投資規管、披露要求及綠色分類機制等方面,也能緊貼歐洲的步伐,例如在歐洲發布歐盟永續金融揭露規範(SFDR)一年後,這些市場已發展出切合自身相應的條例。
採訪、撰文:余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