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八達通】「月球」高掛利東街 看火龍共賀佳節

英國藝術家Luke Jerram創作的裝置「月球博物館」正在灣仔利東街展出。

【星島日報報道】今日是中秋節,相信很多讀者和Elsie一樣,會與家人團圓慶祝,飯後一起賞月和吃月餅。不過,這個中秋節可搞搞新意思,就是到灣仔近距離賞「月」──說的是由英國藝術家Luke Jerram創作的裝置「月球博物館」,現正在利東街展出,同場還有「LED火龍鼓舞賀中秋」和「大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藝會」。Elsie早前到現場看過,發現已有不少人到場欣賞和打卡,非常熱鬧。 Elsie當日走到熙來攘往的利東街,到中段抬頭就看見一個直徑達七米的月亮裝置,懸空離地約四米,發出柔和的藍光,月球表面的坑洞紋理鉅細無遺地呈現,十分精緻,原來是用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航拍月球陸地的真實景觀造成。這個名為「月球博物館」的藝術裝置之前已在荷蘭、法國和愛爾蘭等地巡迴展覽,大受歡迎,這次是首次踏足亞洲。 創作「月球博物館」的Luke Jerram是多媒體藝術家,其作品以雕塑、裝置及互動方式見稱。當日他親臨現場介紹作品,表示自己自幼對天文特別感興趣,「我渴望有望遠鏡看月亮,但母親不買給我,於是想造屬於自己的月亮,準確地呈現它的細節,這樣不用望遠鏡也能很仔細地觀察月亮。」 除了實現兒時夢想,Luke又對不同文化與月亮的關係很感興趣。「月亮的涵義豐富,科學上它只是一個星球,有些地方根據它來制定時間和曆法,同時它又啟發了音樂、詩歌、神話等,是一面鏡子,反映各個地方的文化」,便把「月亮」帶到世界各地,收集不同地方對月亮的想法。Elsie頓時明白這個裝置的命名,我們肉眼所見的是一個「月球」,但背後隱含的故事豐富如「博物館」,展示這個藝術品,等同展示世界各地的文化。 在世界各地巡迴的過程中,Luke把「月球」放到不同場景,發生很多趣事。「當『月球』在教堂展示時,人們會聯想到神和宗教;在英國,我把它吊在游泳池上方,人們在月光下游泳和『曬月光』;也曾遇到一個小女孩以為我偷了月亮,希望我在展覽後把月亮放回天上」。他知道月亮在香港有中秋團圓之意,希望香港人和親朋戚友一起來賞「月」,共度佳節。 此外,今明兩晚將有「LED火龍鼓舞賀中秋」和「大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藝會」。LED火龍與傳統用珍珠草和線香紮成的火龍不同,龍身用纖維布料製造,綴上LED燈,閃閃發亮。「大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藝會」請來糖畫、剪紙和繩結等中國傳統民間工藝專家即場示範。Elsie和他們傾過,發現每一項手藝各有特色。 糖畫在香港是較罕見的民間藝術,糖畫師傅高曉明解釋,「糖畫最多只能保存兩星期,它最大的欣賞價值不在製成品,而是過程」。糖畫的製作時間雖短,簡單如寫字,只需半分鐘,即使是複雜的圖案,需時也不超過兩、三分鐘,過程卻毫不簡單。把熱糖漿淋在大理石板上後,立刻在沒有底稿的情況下畫圖,要做到快而準,需要高超的技藝。Elsie看到他的作品與別不同,如以通訊軟件的表情符號作畫,緊貼潮流。原來糖畫已日漸式微,他希望糅合現代元素,重新包裝,向大眾推廣這門很有歷史價值的藝術。 至於精通繩結的翁燕玲,則喜歡繩結的吉祥寓意,並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用來祝福別人。她說,「八諧音『發』,連織八字結有『長發』之意;琵琶結代表吉祥,因枇杷是吉祥之果;龜則象徵長壽」。她用繩結織成手繩、頸鏈、鎖匙扣,甚至是太極劍的劍穗,送給親朋好友。 剪紙藝術家陳嫻英及馮惠兒本是美術科教師,因為剪紙方便易學,適合在課堂教導學生,而開始研究。二人認為剪紙有很多好處,陳嫻英表示,「剪紙的成本低,只需要剪刀及紙,隨時隨地可以做,而且不論任何年紀也能輕易掌握,容易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既能自娛,又能把祝福送給親友」。剪紙易學難精,像兩位師傅示範的徒手剪紙,不起草稿便直接剪,需要長時間練習才能做到。 Elsie知道,除了上述節目,利東街明晚還會舉辦「中秋賞曲會」,請來「心信中樂團」和「一鋪清唱」表演「月光組曲」。「月球博物館」將舉行至十月三十一日,Elsie覺得趁中秋佳節,一家大小不妨到利東街一遊,除了可以拍照打卡,更可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不失為寓學習於娛樂的親子活動,如果想看現場實況,亦可立即瀏覽「星島教育」facebook專頁,或掃描二維條碼,一睹當日盛況。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