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熱話】疫下教養兒童衝突多 正向家長摒棄暴力管教

【家長熱話】疫下教養兒童衝突多  正向家長摒棄暴力管教
【家長熱話】疫下教養兒童衝突多 正向家長摒棄暴力管教

近日社會對5歲女童虐殺案議論紛紛,適逢4月30日是國際「沒有巴掌日」,防止虐待兒童會希望藉此令社會大眾更關心保護兒童的議題,宣揚正向管教代替體罰的重要訊息。

由於疫情在世界各地持續超過一年,越來越多家長累積焦慮與不安情緒,加上成人及兒童長期在家,家庭中發生衝突的機會增多,家長管教壓力也隨之增加。親子頭條訪問了防止虐待兒童會的李如寶女士,請她給予一些建議。

她指出:「家長要留意自己的情緒,有需要時,及早尋求家人或專業人士的協助。」很多家長經常擔憂家庭及子女的瑣碎事項,在生活中累積各種壓力,忽略情緒健康,正是香港家長常見的問題。因此,李女士建議家長,即使比以往更多時間留在家中,仍應該維持子女規律的時間表。

而調節對子女學習進度的期望,也是家長的必修課程。「在家學習或者復課初期,不論大大還是孩子,都需要時間重新適應。」李女士強調,疫情仍然有反覆機會,對身心帶來的影響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家長應該調節自己心態,才能幫助孩子適應變化。

體罰潛藏虐兒種子

社會福利處早前公布2020年虐兒數字,總數為940宗,比2019年逾1000宗略跌。

雖然2020年新呈報的身體虐待個案比較2019年大約下降一成(2019年有430宗身體虐待個案),但防止虐待兒童會認為這是受疫情的社交距離措施所影響,學校及社區設施關閉,定期健康檢查及社工接觸的數字亦有所下跌。

據統計數字,虐兒個案最主要的施虐者為父母,佔近6成發現個案,其次是沒有關係人士;然後是同學朋友;繼父母則排第4。

某些較高危家庭的兒童,失去了由教師、保健員或社會工作者的定期檢視機會,而這些定期檢視往往能在初期辨識虐兒事件的發生。問到李女士認為為什麼仍然有家長採用暴力管教方式,使用體罰呢?李女士認為部份家長未必一直使用暴力方式教養,不過當在在管教/生活上遭受到壓力,又未必有遇切的支援或掌握正面管教的技巧,就會「無名火起」,使用了體罰的方式去管束子女的行為。

【家長熱話】疫下教養兒童衝突多  正向家長摒棄暴力管教
【家長熱話】疫下教養兒童衝突多 正向家長摒棄暴力管教

其實,不少虐兒個案都是由體罰開始,而嚴重程度卻在不知不覺中逐步升級,變成身體虐待,因此防止虐待兒童會倡議立法全面禁止體罰兒童。

「其實體罰不治標也不治本。孩子當下可能因為驚嚇而暫時停止行為,但根本不明白/不認同自己做錯什麼;甚至更不知不覺間學習了用暴力方式去解決問題,亦傷害了親子關係。」

【家長熱話】疫下教養兒童衝突多  正向家長摒棄暴力管教
【家長熱話】疫下教養兒童衝突多 正向家長摒棄暴力管教

李女士提出:「正面溝通,清晰的期望和鼓勵,才能持之有效,讓孩子學習正確的行為。」

家庭成員的情緒都會互為影響,而各家庭成員都需要放鬆的時間和空間。家長可多作協調,輪流享受「me time」,放鬆心情;也可以偶爾與孩子做一些他們有興趣的事情,增加親密感。

關愛身邊兒童

5歲女童虐兒案引起社會關注,在虐兒個案中幼童始終屬於弱勢。在面對懷疑虐兒事件時,各持份者都有責任保護身邊的兒童,主動關顧家長在管教上是否有困難,鼓勵他們求助。

不幸身邊遇到懷疑虐兒個案,應及早舉報和介入,避免虐兒事件持續,造成悲劇發生。「與兒童接觸時,可留意兒童身心狀況。例如身體上出現會否莫名的瘀傷、燙傷、骨折或是不明傷口,都屬於合理懷疑兒童正遭受虐待。」李女士補充,受虐兒童有害怕與人接觸的傾向,身邊人可以留意兒童情緒,當兒童情緒突然低落或者失控,更要及早予以協助。

想追蹤更多最新最好的親子資訊?請瀏覽我們 親子頭條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