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夏永康Wing Shya:藝術家只是一種標籤,為它服務是為創作添加框架

藝術對一個城市的重要性毋庸贅言,而香港最近終於有能夠代表這個城市的國際性大型博物館M+。這次我們有幸邀請4位在藝術界不同範疇默默耕耘的單位,分享他們對本地藝術發展的看法,乃至對藝術的看法。 [caption id="attachment_146522" align="alignnone" width="533"]

夏永康Wing Shya[/caption]

A WALK WITH ARTIST

專訪|夏永康Wing Shya

年頭開始王家衛數部經典電影的4K修復版大銀幕重映,令一眾資深影迷都活躍起來。總是被冠上「王家衛御用攝影師」之名銜的Wing,劇照舊作在各大展覽如雨後春筍般展出。大館當代美術館適逢藝術書展,近日也邀他與日本頂級美術指導兼平面設計師井上嗣也對談,就兩人在去年底出版的攝影集《CHAOS》進行對話。Wing說這次合作是偶然所致,當時自己擔任某個日本攝影比賽的評審,並認識到一位新朋友,對方得知Wing會參與攝影展KYOTOGRAPHIE後就建議他在日本出一本書,「我說我很喜歡井上嗣也,除非找到他來合作,沒想到對方還真的與井上相熟。」一呼萬應,在緣分驅使下就成就了這次合作,井上為夏永康的攝影生涯作出精彩演繹。 「到訪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書店其實真的很少看得到香港攝影師的書,可能偶然會看到像何藩、Almond Chu的作品。但老實說以香港攝影去推廣香港文化沒什麼力度,極其量只是在推廣香港攝影師本身。很少人會因為看到香港攝影師而來香港。反而是電影會比較多,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王家衛熱潮、杜琪峰熱潮,但攝影真的沒有那個重量。」方以為Wing會為此感到惋惜,但事實恰恰相反,「我不認為攝影有使命去宣揚香港文化吧,而香港攝影也不像日本那種百花齊放的局面。但說香港攝影要到達日本那種水平嗎?我又不認為這是必要的,因為大家的文化是不一樣的。如果香港要推廣攝影,那首先要找到這地方的『Subject』。『Subject』好玩,才能夠把這門藝術推廣到國外吧。」但實質如何去推廣,Wing坦白說還是要靠政府,這些事情未必是攝影師能力所及。 幾年前Wing突然覺得自己拍的事物都是商業為主,想要試試其他元素,於是他推掉一切的工作,花了很長時間埋首於個人project,僅僅是要書寫自己要拍些什麼已經花掉半年時間。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團隊中不少人更是由國外邀請過來幫忙的,為素人試鏡的花了8個月,天台勘景的找了80幾個天台,只是弄光管也花了20萬,「整個團隊每天都像科學家在發明新事物,很有趣。這個project對我來講影響很大。」最終完成了《Sweet Sorrow》。 「我會覺得藝術家只是一種標籤,有這個標籤的人不代表他就是藝術家,這些名稱其實我不太在意的。而這個『藝術家』想要做些什麼其實與我們無關,不需要為這個人定下某一標準。」Wing回憶讀書時期在溫哥華遇到一名拾荒者,對方時常到他工作室撿些他不要的東西。變得熟絡後,有次Wing到訪這位拾荒者的家,發現他的家每一個角落都畫滿了畫,連冰箱後面也有畫,「對我來說他也是藝術家。所以我認為藝術家的定義是很寬闊的,不是作品被拍賣過、受過藝術教育或是作過什麼事才是藝術家。如果為一個標籤去服務的話,反而只是為創作添加框架,這樣是毫無意思的。或者當你不知道自己『是』的時候你才『是了』,但當你知道自己『是』的時候你就『不是了』,因為那些『是』已經全部經過設計了。像拍照那樣,我真的不知道那個『Moment』是什麼,但原來當你不知道的時候,已經到達了那個狀態。我只是在享受拍攝那一刻而已。」 Text: Yui Photography: Pak Ki Venue:大館當代美術館 延伸閱讀《A WALK WITH ARTIST》: 專訪|領賢慈善基金(FIF)行政總監張詩賢:我想改變藝術家「搵唔到食」的刻板印象 專訪|Curator創辦人Vincent Wu:能向大眾灌輸「藝術是重要」的觀念就很足夠了 專訪|概念藝術家麥影彤二:藝術家是不應帶有使命

相關文章:

餵母乳也可以很美!還可以贏大獎

一幅白牆N種花樣!日用品也可以超治癒

4K修復王家衛四部代表作再上大銀幕!賀澤東電影成立三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