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疫苗猶豫」專家官晨怡:我們必須先理解人們不願打疫苗的原因

台灣國產疫苗「高端」於本週開始施打,總統蔡英文在第一天便接受注射,以增加民眾對國產疫苗的信心。自台灣開打疫苗以來,民眾不僅對國產疫苗有許多疑問與不信任,實際上,許多人對「接種疫苗」本身即存在猶豫與考慮,對不同廠牌疫苗的好惡亦十分強烈。在台灣指揮中心原本的規劃中,自費接種疫苗者不得挑選廠牌,但在民眾強烈的反應下,最終改為民眾可以先對疫苗進行「意願登記」,勾選自己想打的疫苗廠牌,再進行正式的排序施打。

對於民眾的「猶豫」或「挑選廠牌」的行為,政府不斷呼籲、勸說民眾「輪到你就去打」,甚至在民眾抗拒AZ疫苗時,說出「英國女皇也打AZ」(實際上英女皇並未公布接種疫苗廠牌)等宣傳詞令,就是希望降低民眾的疑慮,提高疫苗的接種劑數。各大網路論壇也開始出現子女苦惱發問,「家裡的老人家怎麼勸就是不去打疫苗,怎麼辦?」

事實上,這名為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的現象,並非台灣獨有、也非Covid-19疫情中才出現。根據WHO的定義,疫苗猶豫是指「儘管有疫苗可用,但民眾遲遲不願或拒絕接種疫苗,導致疫苗可預防的疾病爆發流行」的現象。疫情持續肆虐、變種病毒來勢洶洶的此刻,將疫苗猶豫當做一個正式議題來面對它,發展出有效的風險溝通機制來緩解它,顯然是台灣未來防疫工作的當務之急。

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官晨怡,長期研究台灣疫苗猶豫議題。在她看來,台灣的疫苗猶豫具有哪些本土特色?疫苗猶豫該如何解決?台灣政府當前的風險溝通的方式,還有哪些不足之處?

端=端傳媒;官=官晨怡

不管是政府也好、熱心民眾或意見領袖也好,在做這些溝通的時候,可以少一些政治上的暗示、推論,多一些科學上的論證,就長遠來講,社會會發展得比較健康。

端:什麼是疫苗猶豫?它是這次疫情新興的現象嗎?

官:過去,我們都覺得台灣應該比較沒有「疫苗猶豫」,因為我們過去的各種疫苗接種率都很高。研究之後,其實有些令人驚訝的發現:其實台灣的疫苗猶豫,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嚴重點,跟WHO的一些數字相比,可以說台灣人有疫苗猶豫的比例是偏高的。

在疫苗猶豫的群體中,有一部分是家長。為了瞭解他們,我深度訪談、參加他們的聚會、到家庭裡面跟他們聊天,瞭解疫苗猶豫的成因。我觀察到,有一些類型的家庭,比較容易產生疫苗猶豫。例如說他們會去選擇體制外的生育或教育方案:例如居家生產、上自學班等等,或者會願意選擇一些另類療法。

這些社群,平常就跟體制保持著一定距離。但我們也不應該把這些現象歸結在個人身上,好像說「你們這些人就是比較叛逆、對體制不信任才會不相信疫苗」,這也不見得公平。因為我深入訪談之後,就會發現,雖然這些人好像有一些「體制外」的傾向,或者身體觀跟一般主流不同,但歸結到最後,還是因為疫苗的資訊不足,才會讓他們心生猶豫。



-----------

閱讀餘下全文,需要您的小額支持,讓優質內容可以自食其力。

暢讀全站所有好內容?每月只需一餐飯的錢,好新聞,並不貴。

支持我們,請成為付費會員。馬上 點擊 ,與端傳媒站得更近。

原文鏈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826-taiwan-vaccine-hesitancy/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misc/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