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繞道工程或涉填海恐損生態 兼影響歷史建築紅樓及聖廟

【on.cc東網專訊】政府早於2007年計劃興建屯門西繞道,以配合屯赤隧道及港珠澳大橋等,惟拖延至今仍未興建,路政署最終在去年推出全新方案,由屯門繞道代替屯門西繞道。在路政署最新提交屯門繞道的環境影響評估研究概要中,屯門繞道長約10公里,連接屯門至赤鱲角隧道,以及元朗公路(近藍地石礦場段)及港深西部公路,料於2036年或以前通車。工程料涉及填海,有機會導致海洋生境永久性消失,間接影響海洋生態與本地漁業,工程走線又設在一級歷史建築紅樓與二級歷史建築聖廟附近。

就現時元朗、天水圍往來屯門西、至屯赤隧道的交通,十分依賴屯門公路,運輸署預測,隨着洪水橋/廈村和元朗南發展,屯門公路虎地段及市中心段及皇珠路將於2036年飽和。運輸署 於是建議以屯門繞道提升新界西北的策略性道路網絡,在路政署遞交的環評研究中指,屯門繞道全長約10公里,連接南面的屯門至赤鱲角隧道、北面的元朗公路及港深西部公 路的隧道長約7.5公里,走線亦會於屯門40區及藍地石礦場建造隧道出入口及其相關設施等,並須於2036年或以前通車,以紓緩屯門區內預期的交通壓力。

研究指,由於繞道部分走線位於大欖郊野公園內,對公園和「自然保育區」以及地面工程施工範圍附近的自然生境和野生動植物造成間接的干擾。另外,項目有可能需在屯門避風塘東北面角落的海床進行少於1公頃的填海,有機會導致海洋生境永久性或短暫性消失,水流/水動力的狀況亦會改變,從而間接對海洋生態產生潛在影響,亦有可能對漁業間接造成影響。研究建議採用替代設計或施工方案,避免在公園和「自然保育區」或重要的動植物生境進行工程。

另外,工程項目的路線涉石角咀附近的已評級的一級歷史建築紅樓與二級歷史建築聖廟。工程亦涉位於藍地石礦場北面,虎地下及泥圍窰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同時座落於擁有4座不予評級歷史建築物的南安佛堂附近,以及洪水橋新發展區研究內所確定的藍地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