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欠休憩地 人均空間少於1廁格

【經濟日報專訊】近年劏房盤、納米樓湧現,不少港人面對居住環境過分狹小的同時,本港的人均休憩空間(Countable Open Space)原來更是少之又少。 一項研究發現,按政府建議人均休憩空間最少為2平方米的標準計算,全港大部分市區均不合格,最嚴重地區是旺角和灣仔,人均休憩空間只有三分一標準廁格面積,大大落後於東京、首爾及新加坡等亞洲地區。 思匯政策研究所公布「不公空間:探討香港休憩用地的政策漏洞」研究報告,探討港人每日使用的城市空間,包括在居民住宅400米內的鄰舍休憩用地,如兒童遊樂場、戶外休憩場所;以及最少1公頃的地區休憩用地,即中型地區公園及運動場等;而郊野公園、綠化地帶、會員制的康樂會所及行人通道則未有計算在內。 西半山山景多 實際設施有限 在全港細分57個地區中,20個人均休憩空間少於2平方米,即約一個廁格大小,除了元朗和馬灣,大部分都在市區,最嚴重的旺角和灣仔,人均休憩地分別只有0.6和0.7平方米,即每人只有三分一廁格面積的休憩空間。 港島半山區西部是第3最少休憩用地的地區,人均只有0.9平方米的休憩空間。思匯解釋,半山區居民眼前綠油油,周圍是山景,但實際樓下可用的休憩設施有限。 至於人均休憩空間最高的三大市區,分別是九龍塘、尖沙咀和石硤尾,人均佔4.5至7.7平方米,超過2至3個廁格的空間,而九龍塘近乎是旺角的13倍。思匯項目經理黎文燕指,九龍塘因樓宇高度受限制,人口密度不高,故有7.7平方米的人均休憩空間;而尖沙咀則因為是商業區,比較少人住,但她提醒,這數字未顯示遊客和通勤者也需使用公共空間。 報告指香港公共空間不平均,又表示公用與私人的公共空間存在灰色地帶,如部分購物中心及大型私人住宅的公共空間並不開放或公眾難以到達,但仍被政府納為公共空間而計入2平方米標準的範圍。 遜日韓星 倡規劃世界級公園 而香港整體而言,人均休憩空間只有2.7至2.8平方米,遠較其他亞洲城市如東京、首爾、新加坡,甚至上海的5.8至7.6平方米為低。規劃師陳達材認為,單憑本地人均休憩用地面積與世界其他地方比較並不恰當,雖無可否認香港面積少,以人均休憩空間而言較小,但仍需要衡量使用量,例如曼谷一個運動場一日只用一次,而香港則會用到4次。 黎文燕表示,未來中環至灣仔填海區、啟德、及西九文化區是目前市區僅餘有望可以優化的土地,建議政府規劃成為3個世界級的地標公園,並確保市民可輕易抵達,有助釋放鄰近地區公共空間不足的壓力。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