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慎天台「農圃」 首批菜瓜收成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本港急速發展,令可用作耕種的土地漸漸減少,但原來只要略花心思,也有機會做到兩全其美。已入伙大半年的銅鑼灣希慎廣場,克服重重的技術困難,將原來的綠化天台改造為銅鑼灣商業區內首個「都市農圃」,最近更初見收成,並發現所出產的「農作物」,普遍害蟲較少。協助推動項目的負責人認為,只要在規劃商廈前好好部署,在寸金尺土的繁忙都市裏,或可打造更多天台「農地」。 希慎廣場商戶內工作的一批員工,近期每逢周五或周六的中午時分,就會放下手上繁忙的工作,暫時充當「城市農夫」,在「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工作人員的講解下,於廣場天台親身體驗除草、翻土、種植及收成等耕作過程。 希慎建築項目經理梁樂民表示,商廈的天台一般用作機房,但希慎廣場在設計時,已有打算在天台進行綠化,因而刻意將機房放置在天台以下的兩個樓層,「雖然過程中不用犧牲樓面面積,但將機房設施藏在建築物內,也要考慮如何散氣問題,所以樓底必須夠高,好處是可以將天台變回一個正常的屋頂。」 體驗翻土耕作過程 希慎其後更想到,天台還可能有另一個功用。梁樂民說:「與其將天台綠化作為休憩用途,倒不如嘗試給人耕種,可以直接參與,因而促成了這個城市農莊。」但他表示,相對於只是利用天台種花和種草的綠化,在天台開闢「農地」涉及較多考慮因先,最重要是需要令土地更加肥沃,將鋪設的泥土厚度增至七至八吋,才能種出可供食用的「農作物」,但過程中需要同時考慮排水和天台荷載的問題。 他解釋,植物需要水分,但若然土壤不能去水,植物也會腐爛;不過,在先後通過近月紅雨和黃雨的「測試」後,該片天台「農地」終於出現首批「農作物」,當中包括黃牙白、小棠菜、紅菜頭、車厘茄、南瓜和馬鈴薯等。負責市場推廣的希慎助理總經理盧潔儀表示,從參與者口中得知,原來在天台種植是有獨有好處,就是害蟲可以較少,「很多參與者也跟我們說,很久沒有見過沒有窿的小棠菜。」 佔地五千平方呎的「都市農圃」,最多可以提供九十條田道,除了供商廈內的商戶員工學習種植,現時亦開始供同區的一些團體租用,暫時共租出約四成田道。她表示,希望參與人士可透過活動體驗平衡生活文化,並計畫在暑假時開放「有機農圃」,供公眾參觀,「雖然現時他們未必可以親身參與種植,但希望他們也可以感受到銅鑼灣原來也有這樣的一片淨土,而不只是一個工作和購物的地區。」記者 歐志軍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