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路」看重環保項目 華企具優勢 安永:民營參與增 投資「小而美」成風
中國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安永大中華區能源與基礎設施諮詢主管、大中華區碳中和主管、「一帶一路」投資併購服務主管朱亞明指出,10年來「一帶一路」有愈來愈注重綠色環保的趨勢,且已由最初僅僅聚焦於大型項目,轉為關注更多小型項目,項目的商業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
安永早前就「一帶一路」10周年發表《共建綠色絲綢之路進展、形勢與展望》報告,當中提到綠色能源領域的發展合作,是綠色絲綢之路至關重要一環。中國企業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實力較強,並積極採取對外承包工程、海外投資併購、海外建廠等形式,參與「一帶一路」可再生能源的國際合作。實踐領域主要包括太陽能、風電、水電、生物質能、儲能和特高壓方面。此外,「一帶一路」還涉足綠色建築、綠色交通、綠色消費及綠色金融領域。
融入沿線國家戰略規劃
專長為投資併購的朱亞明,早於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前,已幫助中國企業走出海外投資。不僅協助中國企業策劃「一帶一路」 投資戰略,以及識別具潛力的「一帶一路」投資項目,他指安永也會參與項目的估值及融資安排等。
自2013年「一帶一路」提出以來,至今已10年,朱亞明指期間最明顯變化,是中國愈來愈重視綠色和環保,當中不得不提中國經已宣布暫停對外投資化石能源項目,有關做法跟沿線國家的碳中和及淨零排放發展要求一致。此外,「一帶一路」項目也愈來愈多融入沿線國家的自身戰略規劃,此舉能夠確保有關項目的發展於政策上更具保障。
「傳統上我們做的都是大的投資,很多周期很長的那種,如鐵路、港口、水電站等,但愈來愈多看到所謂的『小而美』項目。」朱亞明解釋,「小而美」項目是指投資小而經濟、環境及社會效益見效快的項目,可能是房地產、學校等與民生相關,能夠讓沿線國家老百姓受惠的項目。伴隨着有關變化,「一帶一路」項目投資也由原來以國企央企為主導,變為更多民企參與。
不僅如此,「一帶一路」項目對中國政策援助的依賴程度,近年也有所下降。朱亞明說:「一開始很多項目是由中國政府的優惠貸款推動,但現時愈來愈多是市場化和商業化的操作。」市場化和商業化是項目可持續的基礎,並預期未來「一帶一路」對市場化與經濟可行性的要求將愈來愈高。
釐清目標做好風險預案
他寄語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項目前,要對自身戰略有清晰認識,釐清為什麼要做這個項目、如何利用好自身產業、技術及市場優勢等,也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治及經濟環境作充足調查,同時亦要利用好各項政策優勢,包括綠色金融與人民幣國際化方面的政策。同時,因應不少「一帶一路」國家屬新興經濟體,存在各方面風險,企業也要了解中國和沿線國家的政策融通,並須做好風險預案、政策預判、合同保護等。
採訪、撰文:余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