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英凱:科學折翼——台灣公投,知識為何沒能終止政治對決

2021年12月18日,台灣將舉行四案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為公民投票法公告實施以來的第17至第20案公投。本次公投亦是2019年修法將公投與大選脫勾後的首次公投。

與過去的幾次公投相比,2004年與2008年的六案公投,均為政治議題,2018年的10案公投中,則開始有四案不為純然的政治議題而與科學有關。2021年的四案公投中,核四商轉、反萊豬、三接遷離(珍愛藻礁)這三案公投均與科學高度相關,其不僅在科學專家社群中,出現學術研究成果與學理見解的歧異,科學之外更有著高度政治、商業與社會的影響,十足具備了爭議社會性科學議題的特徵。

這也使得該類議題的公眾決策,似無善終之可能。以此公投為契機,我們正可初窺萊豬與藻礁兩議題,於科學知識層次所展露的「對決」姿態。

萊豬:1970年代歐美科技標準爭鬥的延續

當重要國際組織存在爭議,台灣專家社群也有分歧。

2020年8月28日,蔡英文總統在針對國際貿易情勢的談話中,首次提出將訂定進口豬肉萊克多巴胺安全容許值。8月30日,衛福部食藥署先行釋出風險評估報告予多名立委。9月23日,針對萊克多巴胺的健康疑慮,國民黨立委林為洲提出萊豬公投,試圖以公民投票案,禁止含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等乙型受體素)豬隻之肉品、內臟及相關產製品進口。

萊可多巴胺(Ractopamine, RAC)於1990年代問世,1999年美國允許將RAC做為動物飼料添加劑,以提升畜產動物的瘦肉比例而增加市場效益,於美國主要使用於牛與豬。RAC肉品開始出口後,亦引發了各國對RAC肉品的健康顧慮與國際管制標準的需求。因此由FAO和WHO所成立的「食品添加物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於2002年公布了JECFA第62份報告,訂定出RAC的每日可接受攝取量(ADI),並陸續於2006年、2010年提出增修版本,最終於2012年由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採納了該系列報告的建議,此亦為今日RAC政策辯論中各方常提及的「國際標準」。

然而JECFA與CODEX訂定的標準,其科學內涵和訂定過程並非毫無異議。1970年代起,歐盟基於預防原則,對美國和加拿大使用荷爾蒙添加劑的牛肉提出貿易禁令,而使雙方的貿易爭端爭訟多年,科學證據是否足以支持政策,成為國際貿易爭訟的焦點。

於萊克多巴胺議題中,常用作與國際和科學標準抗衡的,是歐盟食安局(EFSA)於2009年針對JECFA報告所提出的科學意見報告,報告中認為JECFA以有限人體試驗作為基礎的管制設定,並不足以保障脆弱族群,而不採納JECFA與CODEX的國際標準。至今仍是歐盟禁止RAC使用及相關肉品進口的科學基礎。



-----------

閱讀餘下全文,需要您的小額支持,讓優質內容可以自食其力。

暢讀全站所有好內容?每月只需一餐飯的錢,好新聞,並不貴。

支持我們,請成為付費會員。馬上 點擊 ,與端傳媒站得更近。

原文鏈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1217-opinion-taiwan-science-and-politics-referendum/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misc/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