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邨重建|街坊聞重建失眠「驚到震」盼原邨重置 本研倡保留部份建築建博物館|Yahoo
【Yahoo 新聞報道】政府公佈彩虹邨重建計劃,有人歡喜有人愁。有人想搬離日久失修的家;亦有長者擔心調遷他區無法適應,希望原邨重置。目前該邨有四成人口為長者,本土研究社認為彩虹邨原地重置並非絕不可能,而邨內部份建築值得原址保留,甚至可改建成房屋博物館,讓市民了解香港房屋的變遷。
彩虹邨重建方案將為居民提供三個選項,包括搬到新美東邨、搬到其他屋邨的翻新單位或在資助出售房屋項目銷售計劃中享有優先揀樓資格。有邨內不願具名的伯伯指,彩虹邨樓齡已屆 60 年,確是有重建需要,但不希望被調遷至他區,「去到新環境點適應?喺呢度一落街見到人就可以叫 Hello,一搬去第二度就無晒」,「我個訴求就好簡單,可以拆咗個停車場先,起一棟 40 幾層樓,再拆一兩棟,啲人已經可以搬晒過嚟」。
另一不願具名的老居民慨嘆,得知重建消息後相當傍徨,「唔知會搬去邊,又無咩消息,拆唔拆都唔會問我哋意見」。他形容有街坊「驚到震」,以為隨時需要搬走,手足無措,「好多晚都瞓唔著」。另一婆婆則希望政府盡快交出具體重建時間表,「五年就五年、十年就十年」,令居民有搬遷的預算。
60 歲以上居民佔四成 年底完成重建研究
房屋署向《Yahoo 新聞》覆稱,彩虹邨現時 60 歲或以上的居民約佔邨內總人口約 40%,能否原址重置將取決於不同期數的安排。對於能否全邨原址重置,署方曾研究利用清拆空置校舍後騰出的空間興建一座新住宅樓宇,以啟動首期遷置,並以每期清空一至兩座的方式進行,但此方式將令建築及遷置期嚴重延長,影響新建單位落成時間;而新住宅樓宇規劃設計亦需符合最新法例要求,如每次只能清空一至兩座,會令每期地盤面積受限,令新建樓宇面積使用效率大大降低。署方稱會於本年底完成重建研究並適時公佈。
本土研究社研究員 Stewart 接受《Yahoo 新聞》訪問時指,了解到有居民因設施老舊而希望搬遷,亦有居民想原地安置,「尊重居民嘅權利都係重要嘅」。全邨原地重置並非完全沒可能,可先將希望留低的居民集中遷到同邨空置單位,再拆卸邨內已空置的聖公會日修小學,在小學舊址興建單棟彩虹邨新大樓,供原區安置者回遷。他指根據灣仔藍屋的例子,「有啲居民想留返喺度,係唔介意搬兩次」,但噪音等問題亦需相關人士解決,「但都可以研究吓個可能性」。
街坊的鄰里關係亦是重建計劃的關鍵。Stewart 說:「如果要搬去美東邨,其實係一個完全唔同嘅社區嚟,老街坊嚟講佢要適應,佢最近嘅街市喺邊度、要去嘅醫療服務、交通都係完全唔同,要由頭到尾重新適應新生活」。他指每當重建屋邨,鄰里關係通常被忽視,「街坊之間嘅鄰里關係、店同街坊之間嘅鄰里關係、店同店之間互相照應嘅關係......如果搬遷安排有細心留意到呢啲位,相信居民會覺得安心好多、有安全感、同感覺到被照顧」。
「講幸福感就會係新不如舊」
彩虹邨是香港現存少數六、七十年代興建而保存至今的公共屋邨。Stewart 續指,彩虹邨之所以成為國際旅遊景點,不只是屋邨顏色及籃球場,而是整個周邊配套,「大家想嚟了解吓香港公營房屋、體驗舊式茶餐廳、冰室」。他亦強調彩虹邨小店自由度高,不少店舖由開邨經營至今,與其他屋邨翻新後的「倒模商場」有所分別。從保育角度而言,舊屋邨有很多看不見的隱形價值,如彩虹邨使用低矮建築群設計,「有好多大樹,令呢個生活環境好空曠、壓逼感會細啲」,這種設計在新型屋邨很大機會消失,「講幸福感就會係新不如舊」。
「七十年代嘅建築、有咩值得保留呢?佢嘅建築特色點樣畀到以後嘅人去繼續認知呢?」石硤尾美荷樓尚且保留了其中一座,讓市民了解當時狀況,但彩虹邨的建築分成高座及低座,「如果淨係留一座其實睇唔晒成個屋邨嘅面貌」,他坦言「呢方面我覺得係有啲兩難去做保育嘅」。
他強調對保留彩虹邨那些舊建築並無既定立場,但他希望「起碼有一條邨可以有一座、或者一個結構群可以完整少少咁保留,做屋邨或者房屋博物館。」不過妥善保育公屋殊非易事,「你留咩物品、揀咩物品、周邊裝飾、配置,睇唔睇得返以前嗰種肌理」,讓市民探索公屋建築、設計、規劃史等等,「會畀人感覺到呢個城市係有熱度,唔係冷冰冰」。他以牛頭角上邨為例,「懷舊角」中的「牛頭角茶餐廳」配置與真實茶餐廳有所出入,「個招牌仲要係電腦字新細明體」,就未必能透過展品反映屋邨當時面貌,「所以都真係好需要大家一齊去諗吓究竟點樣留低呢啲人同事同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