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專欄:面對拜登 中國的「戰狼」需要斂起鋒芒

【彭博】-- 如果存在這樣一個時間,可以讓中國推進其經濟和地緣政治優勢,那麼現在似乎正是時候。美國正在經受新冠疫情不斷惡化帶來的痛苦,而且川普在其災難性的任期尾聲之際,他和支持者嘗試發動了被許多人認為是失敗的「政變」行動。另外,美國的軟實力已陡然減弱,政治機制的可行性也從未如此受到質疑。再看歐洲,光是控制疫情就已焦頭爛額,更不用說英國脫歐的政治經濟影響。

相比之下,中國不僅幾乎完全設法遏制了新冠病毒在境內的擴散,而且還比其他任何主要經濟體都更快、更強勁地恢復了成長。國內對中國領導層的支持猛然上升,與疫情初期截然不同。當硬實力的天平似乎偏向自己這邊,主要競爭對手也正一片狼藉之時,還有比這更好的時機來擴大影響範圍嗎?

然而,如果中國禁不住這樣的誘惑,那就太不明智了。現在還不是在南中國海變得更加強硬之時,也不是要求主要貿易伙伴做出讓步之際,更非大舉重振「一帶一路」或針對西方批評聲音發起民族主義外交攻勢之機。恰恰相反,中國應該轉向更安靜、更柔和的外交政策。

不管中國的硬實力在過去一年提高了多少,它在已開發國家範圍的外交地位和軟實力卻在驚人地惡化。不論公平與否,全球人口很大一部分,特別是生活在經合組織國家的公民,都把新冠大流行的「開始」和傳播怪到了中國頭上。

除此之外,還有諸多積怨:從南中國海的爭端、貿易投資失衡,再到網絡間諜活動和新疆香港問題不一而足。已開發國家民間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比例比1990年代初以來的任何時候都要高,未來的負面看法只會繼續升高。可以說,這一點成了橫跨美國黨派分歧和跨大西洋關係的主要政治共識。此外,中國與印度日益緊張的關係,以及與許多東南亞國家的不信任,也破壞了其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川普政府一切的反華姿態,實際上讓中國的日子反而更好過了,因為美國的政策疏離了傳統盟友,破壞了美國的軟實力,追求了一場基本無用的貿易戰。如果拜登政府能至少實現恢復美國國際形象、並將其他民主國家拉入反華統一戰線的部分目標,那中國的地位會進一步削弱。當然,毫無疑問美國要這麼做會面臨艱巨的挑戰,但許多歐洲國家的反華情緒會讓此事更容易一些。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如果採取強勢姿態,正好中了「中國威脅論」的下懷,並會嚴重損害中國進入已開發市場、獲取外國投資和進行學術交流的渠道。中國目前還承受不起被這樣孤立,外貿仍然是中國經濟成長的一大引擎,對外資的需求可能甚至比十年前還要高,而且中國的研究領域在任何方面都尚未真正實現知識上的自給自足。

有人可能會指出,中國最近和歐盟達成了投資協定,說明中國的經濟吸引力還是非常強大,克服了人氣下降造成的影響。那恐怕只是一廂情願罷了。從現有的詳細信息來看,這份協定顯得非常的單方面。實際上,中國承諾向歐洲投資實質性開放經濟,來換取歐盟基本上同意維持對中國投資的現狀。

有人可能會說,這些條款正好糾正了中國和歐洲投資者之間先前存在的市場准入失衡問題。但事實上,就政治資本而言,中方不得不放棄很多,以免失去准入機會。這項協定不但沒有展現中國的實力,反而說明過去幾年中國的談判地位已經大大削弱。隨著歐洲政壇最堅定支持與中國溝通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可能在今年卸任,中國的談判地位可能會進一步削弱。

不過從另一方面看,這項協定確實表明,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對待中國不像美國那麼針鋒相對。這意味著中國的外交政策如果更以和為貴,或許還能受益良多。特別是在亞洲,包括南韓和日本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都繼續從與中國的經濟一體化中受益,並且幾乎不願意選擇站在中國的對立面。

那麼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中國聰明的話,應該多守少攻,把目標放在增強中國的經濟吸引力上,同時至少不要加劇全球民粹主義對其的不信任。

這就需要中國政府提高市場准入,遵守條約和全球機制,遵循國際友好行為準則,降低諸如海域邊界等問題的地區熱度,遏制本國至上的民族主義在國內崛起,至少要在國外呈現出不那麼有威脅性的形象。就算以前 「戰狼」外交是一個不錯的想法,現在也需要大大收斂。

(Taisu Zhang是耶魯大學的法律和歷史教授。本專欄並不代表編輯委員會、彭博有限合伙企業及其所有者的觀點。)

原文標題Facing Biden, China Needs to Tame Its Wolf Warriors: Taisu Zhang

(新增第五段起內容)

For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please visit us at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