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盛、貝萊德到摩根資管 華爾街頂尖專家熱議市場泡沫

【彭博】-- 聯儲會可能對加密貨幣、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以及網紅股票的投機狂熱感到擔憂,但華爾街的很多專家則認為泡沫風險正在系統重要性資產中全面膨脹。

從歐洲債券、美國國債到高收益信貸和科技股,所有資產都接近幾十年來的最高估值,即使面臨通膨怪獸終將出籠的風險。

從高盛到貝萊德,專家們對市場是否正處於不可持續的狂熱陷入分歧。對於Loomis Sayles&Co. LP的傳奇人物、現年87歲的Dan Fuss來說,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空前的流動性在良好經濟面消息影響下有望收緊。

同時,嘉信理財的Kathy Jones警告客戶提防垃圾債券的「瘋狂」。還有摩根資產管理公司的Bob Michele呼籲聯儲會官員在市場泡沫形成之前儘快討論縮減資產購買計畫。

其他人則更加樂觀--認為經濟重新開放和加槓桿周期的重新啟動將為各類資產的進一步上漲鋪平道路。

Loomis Sayles副董事長Dan Fuss:

「我們處在’泡沫’區域。主要是流動性泡沫,以及因此引發的估值扭曲。高本益比股票、邊緣信用債券和集合工具是最脆弱的。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我很幸運地洞察到了小型股的估值泡沫和成長型股票泡沫。當時和現在之間的相似之處在於估值。這次是我從業經驗中獨一無二的流動性泡沫。

中央銀行為支持財政部的抗疫需求而導致市場充斥著流動性。這與聯儲會和美國財政部在1930年代末至1950年代中期的正式協議有些相似。不同之處在於,由於各種市場參與者可以廉價借入短期資金,導致流動性層層增加。

當價格有所下降時,可能出現類似於去年3月的流動性下滑被放大的局面,從而導致更多拋售。這可能會破壞整個市場的穩定。」

嘉信理財首席固定收益策略師Kathy Jones:

「我們正警告人們不要過度。我們想說可以持有高收益證券,但儘量不要在低端品種中集中持有,並且要意識到局勢可以很快改變。

當我仔細觀察CCC類債券的上漲時--即使違約率處於歷史平均水平的低端--從長遠來看,你賺錢的機會不是很大。你能打平就很幸運了。」

摩根資產管理首席投資官Bob Michele:

「我最大的擔憂是聯儲會等待太長時間才啟動正常化進程。他們的觀點是,經濟重開正導致短期的通膨急升,這將是暫時的。但如果他們錯了,大家就可能要受苦。

經濟和市場將因廉價貨幣的長期使用而陷入瘋狂,泡沫的風險將急劇變大。他們將被迫通過比市場預期更激進的方式來收緊貨幣政策。

「我希望聯儲會現在就開始正常化進程。他們應該不晚於8月份的傑克遜霍爾會議就開始關於縮減量化寬鬆的對話。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從沒想過我會要求聯儲會開始從系統中撤出流動性。但是我現在這麼做了,因為經濟成長和通膨壓力太高了。

他們應該不遲於2022年1月開始實施縮減資產購買的操作,然後不遲於2023年中期開始提高利率。他們沒有理由維持與一年前相同的寬鬆水平。」

貝萊德宏觀研究負責人Elga Bartsch:

「市場並未處於泡沫區域,但鑒於我們正處於經濟重啟階段而不是常規的商業周期復甦中,所以市場處於一個很不尋常的區域。要使聯儲會比市場消化的預期更快行動,聯儲會基本上就需要放棄其新的政策框架,而該框架在去年8月才剛採用。

我們認為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並認為聯儲會實際加息時間將晚於市場預期。泡沫出現的一個先決條件是金融失衡的加劇。在新冠疫情之前,幾乎沒有跡象表明存在這種失衡。自那以後,民間部門的資產負債表變得更強大而不是更弱了。」

LongTail Alpha創始人Vineer Bhansali:

「債券正處在一個巨大的泡沫中,我們從未見過這樣的情況,而作為債券最大風險的通膨正在卷土重來。我目前最擔心的是,債券殖利率是否會突然急劇上升,尤其是在歐洲和日本。

我正在大量做空債券。利率的大幅上漲會破壞一切。如果你指望能保護你的東西並沒有保護你,並且正在傷害你,那麼你將必須開始清倉--比特幣、股票等等。

每個人都指望聯儲會會繼續介入併購買債券。在某個時候,海嘯可能到來,他們不得不說我們再也不能買更多了。對我來說,這是最大的危險。」

高盛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師Peter Oppenheimer:

「股市中存在過於樂觀和估值過高的情況。但關鍵問題是,它的表現範圍是否足夠廣泛,以致於具有系統風險。我要說的是,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我們可能有很高的本益比,但是當你考慮到利率水平,其實也並不是那麼高。

民間部門並沒有很大的槓桿。我們已經發現,民間部門的槓桿水平是導致金融泡沫的常見原因。家庭擁有非常強勁的儲蓄,而且槓桿水平不高。銀行也是如此。我們預計全球經濟將以同步的方式強勁成長。我們正超配股票和大宗商品,同時低配債券。」

原文標題Wall Street Pros From Dan Fuss to Bob Michele on Bubble Trouble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Subscribe now to stay ahead with the most trusted business news source.

©2021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