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李德能:奧運優異成績可以推動香港體育發展?(德能私家咪)

何詩蓓
何詩蓓

這段日子,朋友之間的話題都離不開奧運,有人問,「今次成績咁好,會唔會大大幫助香港體育發展?」這個......我想分享一位奧運選手的個案。

俄羅斯女子十米高台跳水運動員Iuliia Timoshinina六歲開始跳水,這個不奇,特別之處在於她的家世,她母親曾經代表俄羅斯參加1996、2000和2004三屆奧運,她婆婆就參加過1964、1968和1972三屆奧運,她爺爺參加過1968和1972年奧運,還有她爸爸,參加了1988和1996兩屆奧運,是徹頭徹尾的奧運世家。

Iuliia Timoshinina
Iuliia Timoshinina

像這種家族,或者不會太多,但體育卻可以是每個家庭的共同愛好。家庭影響,like father like son或者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的例子多不勝數。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體育發展需要家族承傳才能開枝散葉嗎?當然不是,我想說的是,體育融入家庭,成為普遍人日常生活一部份,是「發展」和「延續」的必要條件。

東京奧運星期日閉幕,到星期一,大家生活就會恢復慣常。受疫情限制,今屆港隊可能連大規模慶祝活動都有困難,當然頒頒獎金支票應該還是少不得的,不過,熱潮不會延續太久,這種快熱快冷的起伏過去出現過好幾次,我當然希運今次會不同,但只要社會的普遍價值觀依然如固,恐怕舊貌仍難望改變。

張家朗
張家朗

在香港做個全職專業運動員,一點都不容易,「錢」當然是一個難題,但不是全部,同樣難的是「認同」,除了少數知名人物,大多數同樣付出血汗的運動員,每個四年周期,大家未必會記起他們一次半次,若非東京奧運,會有多少人知道香港原來有兩個頂級運動員叫「家朗」。

奧運過後,香港人眼中的PE堂會否改變?
奧運過後,香港人眼中的PE堂會否改變?

不期望普羅大眾時時將運動員放在心上,但要運動員經年累月去苦練,去要求提升自己,去接受失敗,家庭的支持和諒解是絕對必要。奧運過後,如果普遍思維仍然是上一堂數學重要過上一堂PE,補習緊要過練習的話,我們都只能繼續接受,每隔兩年,或者四年,才發現不知那裡來的那些孩子原來「好叻仔,好叻女」,「好感動呀」,「so proud of you」。我絕對不是看輕這種感動和喜悅,這種感覺我都有,但我知道,如果大家了解多一點運動員、教練員和後勤人員的故事,你會更加感動。

港隊女子乒乓球隊
港隊女子乒乓球隊

家庭是人生的起步點,是運動員「堅持」的力量來源,如果香港有更多家庭願意尊重孩子的意願,讓愛讀書的孩子全力讀書,讓愛運動的孩子全力去運動,在孩子遇到失意和挫折時,忍住你想說的一句:「嗱,我一早話咗啦.....」。到這一天來臨,香港的體育發展就可能會有大步向前的機會。

當然,家庭支持和肯定,只是關鍵因素之一,其他條件,擇日再談,先享受餘下的奧運比賽吧。

免責聲明:奧運、奧林匹亞、奧運五環、奧運格言Faster Higher Stronger及相關標章與吉祥物為國際奧委會、東京奧委會或其相關機構所擁有。本網站與上述該等機構並無任何贊助或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