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坊「執字粒」 看印刷業興衰

手作坊「執字粒」 看印刷業興衰

(綜合報道)走在中上環的大街小巷,仍能發掘到具傳統特色的行業,Elsie一家早前便參與長春社文化古資源中心(CACHe)舉辦的「活字寶手作坊」,到中上環區參觀舊式印刷店,包括一家經營近六十年的印刷公司,又親手尋找字粒,製作一本充滿懷舊感的活版凸字小簿及書籤。該店主細訴香港印刷業的興衰史,從中可窺見香港的發展歷程,以及上一代刻苦耐勞的香港精神。 長春社文化古資源中心致力保育香港的傳統特色,而「活字寶手作坊」旨在讓大眾認識本土印刷業,Elsie一家人與其他參與者早前跟隨中心執行總監劉國偉穿越中上環的大街小巷,尋找埋沒在酒吧和食肆的舊式印刷店,走到士丹頓街、依利近街、卑利街、歌賦街、平安里和西街裏頭,參觀已經營數十年的紙品公司、燙金店、信封和油墨的專門店。 執行總監劉國偉表示,「香港的全盛時期有多達一百五十間印刷店,永利街便有十餘間印刷商戶,替中上環區的各大小洋行印製合約、發票、戲票,當時的生意相當興隆,加上當時的報館大部分設於中環,包括《中國日報》報館以及《華僑日報》等,在天時地利的配合下,周圍衍生跟印刷業息息相關的小店,可是時移勢易,現在只有約十間的印刷店碩果僅存。」 Elsie的女兒走進西街的光華印務公司,看到木櫃上近萬粒鉛字,她驚訝問該店店主任偉生,「中文字粒有大有小,有多少種類?又怎樣從茫茫字海中尋找適合的字粒﹖」任先生笑言,中文的字粒有七種大小規格,字體最大的是特號,最細是六號,公司名稱通常使用四或五號,而人名使用二至三號,視乎設計而定,而中文字體的選擇只有楷書、仿宋、黑頭、秀麗和長宋,若是遇到特別要求,便要找專人雕製。 「中文字粒主要按部首分類,先找部首,再按筆畫先後次序尋找,英文則較簡單,左至右由字母A起首,按順序找即可,找到適合的鉛字粒及圖案後,便把它們放在木托的空格備用,再在右邊排列次序,然後為印刷機的墨槽上色,並把字粒逐一上色,輕力在紙上印刷,另外可製作凸字、複合圖案及小簿和書籤,每個階段都由人手操作,少一點力氣和耐性,都不能印出完美的印刷品。」任先生說。 光華印刷於一九五四年創業,任偉生則繼承父業,延續家業二十九年,而他的家人都生活在印刷工場的上層,任太同Elsie講,「丈夫今年五十四歲,他十歲開始便到工場幫手,跟父親學打理生意,我嫁入任家前,不熟悉印刷的運作,也是跟丈夫邊做邊學。八十年代印刷業蓬勃,當時工作相當忙碌,既要照顧子女,又要開夜趕工,每天的生活與油墨、字粒連在一起。」 她坦言,「印刷業逐步式微,光華現在只接老品牌的定單,印刷淪為『夕陽技術』固然值得惋惜,但時代不斷進步,電腦取代人手技術也是無可厚非,我和丈夫都不捨得把鉛字粒賣掉,現在沒法找人雕刻新字粒,但閒放在工場又沒用處,因而想到與長春社合作,通過舉辦手作坊,向大眾介紹本地印刷業歷史、工具、工序,並讓參與者親身嘗試印刷,以相片留下鉛字粒、字盤、字托的影像,也算為印刷業留下一點歷史。」 光華印務充滿香港舊味道,店中有一台具數十年歷史的德國製的海德堡印刷機,還有一部把機,任先生一一示範如何操作,學員們都嘖嘖稱奇,Elsie認識了其中一位參加者曾巧瑩,她是香港知專設計學院視覺傳意高級文憑一年級學生,她表示,「電腦打印無疑比人手精準細緻,且字形、圖案、顏色都陳出不窮,不過人手多了一份『人情味』,由於字粒印出來的卡片偶有錯位,有時比死板的印刷更有生命力。」 她笑言,「初時以為『執字粒』很簡單,原來我高估自己的『眼力』,幾經辛苦才集齊我名字的字粒,可想而知,舊時代的報館要用字粒印報紙,實在是一件艱辛的工序,上一代的堅持便由此磨煉出來。現代人因科技之便,事事講求速度和效率,卻遺失了恒心和熱情,店主任先生從事印刷業逾二十年,仍然保持那份熱情,即使行業式微,他還是找尋方法,向公眾介紹他的工作,從他熱心的講解中,我感受到他為自己的工作而驕傲。」 「我計畫把活字粒印刷的方法,融入在我的繪本創作之中,達到新舊文化結合的目的,印刷業與設計業息息相關,我相信用上舊時代的排版方法,作品會別具特色。書本的設計更包含歷史的脈絡,我們這一代習慣眼目前,忽略過去的歷史,有需要認識本土文化價值。」 Elsie覺得,沉甸甸的鉛製字粒,積累歷史價值,讀者們下次走過中上環,多留意身邊的小店鋪,或可發現更多本土獨特文化。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