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Uber 無助改善召車服務

經濟日報專訊】警方昨日大舉拘捕21名Uber司機,跟不久前罰款或拉人的南韓、泰國一樣,依足法規做事,但未來是否沒法給予此創新運輸模式成長的土壤? Uber素來以共乘的光環動員公眾支持,但說穿了確是個私人出租車平台,理應接受規管。歐洲法院佐審官什普納爾(Maciej Szpunar)月中已表明,無論多創新也好,Uber是間交通公司,遠不止配對供求,還實際創出需求,歐洲各國有權要求它拿取必要的地方營運牌照或准許。 憂塞車加劇 港傳拒合法化 只是,特首縱說過會廣邀業界提供意見看能否讓Uber接軌本地法制,但已有傳媒引述消息稱,港府不會考慮讓它合法,因若人人可載客取酬,勢加劇路面擠塞,且嚴重衝擊現有公共交通。 官方若加入牌照機制,其實已能控制車輛及司機的數目及質素,如英國倫敦要求司機通過嚴格英語測試,美國麻省、馬里蘭州也曾於背景調查後吊銷約11%及6%的Uber及Lyft司機許可證。Uber現獲新加坡當成私人出租車公司來規管,據稱活躍用戶佔當地人口20%、即逾100萬人,顯見需求龐大,惟盡管Uber在港已有賠款可達1億元的共乘責任保險,旗下車輛仍難以取得出租車牌照,無法擺脫白牌車身份。 的士服務參差 商務客愛Uber 本港的士司機拒載、濫收車資的投訴時有所聞,Uber則有司機評級制度,態度普遍較好,兜路亦須退款,加上繁忙時間可靠加成費用搶車,也可選擇車款、輕易追尋失物等,商務客特別樂意使用。 一刀切禁制Uber,固可保障現有18,163架的士業界,的士二手價及牌價亦可免大跌價,惟新召車模式滿足到的需求會再次成空。現有發牌制度已造成不少扭曲,比如大嶼山75架的士每逢假日常開天殺價,靠電召台收取以倍數計車資,一樣吸引安全成疑的白牌車加入搶客,正式引入競爭會否更佳? 政府早前建議引入Wi-Fi、手機充車設備的優質的士,車資雖較高,但始終是固定車資模式,而且數量只有600架,僅佔未來的士市場約3%車量,現有司機卻已要圍堵政總,質疑收入受損。 引創科局助規管 免落後形勢 無論專營的士,又或私人出租車,官方要順應市場對高質、嶄新召車服務的需求,顯然有需要安撫既得利益者,如仿效星洲般放寬的士營運規例、又或如洛杉磯警方般嚴打電召車在街上兜客,確保大家能合理競爭,也應跳出的士僅屬公共交通範疇的思維框架,引入創科局協助規管,好讓香港未來不會落後環球交通新發展。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