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服務鏈質素 保港貿易樞紐

【經濟日報專訊】回歸20年,在周邊地區急步發展下,本港貿易和物流樞紐地位日益備受挑戰。在成本高企下,香港更須把握一帶一路和東盟自貿區的機遇,做好高增值物流,促進經貿往還。 效法倫敦轉型 搞航運服務業 貿易和物流是本港經濟四大支柱之一,佔整體GDP近1/4,有77萬名從業員。本港海陸空航運業發達,拜地理位置優越所賜。香港位處中國南端,是進軍內地的重要港口,坐4小時飛機,可飛到大部分亞洲地區,造就海運和空運,而中港貿易則主要靠陸運。 香港在2005年躍升全球最大港口後,因內地經濟崛起和開放航運權,很多外國貨船直接駛進內地港口交收,令內地貨物吞吐量反超前香港,本港的排名現時跌至第5。香港海運貨量已持續下跌了三年,要回復昔日光輝已不可能,但不等如海運已是夕陽行業,而是要效法倫敦模式,拓展航運商業服務。 倫敦港的吞吐量大不如前,但憑藉英國法律和金融服務的固有優勢,轉型發展航運商業服務中心。倫敦有完善的法制基礎,又設有專責海事爭議的海事法庭,故每年90%航運糾紛都選擇以倫敦作仲裁地。倫敦同時是國際金融中心,為船舶融資,加上海上保險與再保險業經驗豐富,為英國航運商業服務業每年帶來16億鎊經濟收益。 香港沿襲英國相關海事海商判例,又有獨立司法制度,資金自由流動,隨着中央力推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以至更積極爭取中央協助打通加入東盟自貿區的障礙,都有利香港擔當亞洲區航運商業服務中心。 迎戰區內競爭 提高物流增值 反觀香港空運,在過去20年有長足發展。雖然機場處理的貨物佔本港貨物量少於2%,但以貨值計,卻佔進出口貿易額40%,比97年增長了19個百分點。 不過,隨着貨物在內地一早做好清關,貨物直接經港直飛目的地,過往不少中間環節的增值服務已流失,影響香港作為內地貨品集散地的地位。另一個挑戰是廣州和深圳將興建第二個機場,令區內機場增至7個,搶走珠三角一部分客源,使區內競爭更加激烈。 面對競爭加劇,香港須繼續提升檔次,做大做強高增值貨品空運市場,因為電子零件、消費電子產品、葡萄酒、藥物和鮮花,都是對溫度和濕度非常敏感,需恆溫或冷藏存放處理,本港在處理高增值貨品的能力優勝其他地區。只要發揮既有優勢,空運海運仍是大有可為。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