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蜆熱 生態大災難

【晴報專訊】正值暑期,不少家長在網上分享假日郊遊樂,「掘蜆戰績」更是熱門話題!區議員指今年海蜆大造,最近假日有近千人到海灘摸蜆。但環團指市民在海灣大規模挖掘,家庭樂隨時演變成生態災難。 最近多個討論區本地遊頁面,均被「東涌摸蜆」、「水口扒蜆」洗版。不少網民分享摸蜆戰績,有人說一次收穫有十多斤;亦有人「大小通吃」,連海星及蟹仔也帶走。有網民擔心這些海洋生物會滅族,呼籲要放生幼小。據知,今年掘蜆熱點包括水口灣泥灘、東涌灣泥灘、西貢泥涌、烏溪沙海星灣、貝澳泳灘及銀礦灣泳灘等。 當造蜆肉肥 一人可掘十斤 離島區議員黃福根指,今年貝澳及水口灣的蜆大造,沙白蜆肉肥美,有三、四隻手指般大,吸引不少人前往尋寶。「星期日高峰時有逾八百人到貝澳掘蜆,亦有旅行團包三架車,一行百多人。」他說部分人花數小時可掘十多斤,專業漁民收穫達三十至四十斤,轉交食肆可賺四百多元。 記者曾於周日(八月十一日)到大嶼山水口灣視察,退潮後泥灘有近兩個香港大球場般大,遍地海螺、小魚、小蟹及被翻起的蜆殼。現場約有近千人,不少人更有備而來,帶同泥耙、凳仔及膠桶掘蜆。 水口村居民陳先生指,七至九月是掘蜆旺季,沙白、三角蜆及沙螺最多。「這個海灘假日有逾千人掘蜆,今日我們四人帶埋鐵犁來挖,收穫應有四十斤。」 在物業管理公司做管理層的陳小姐指,見到討論區有不少掘蜆帖文,特地來看看。但她指附近滿布膠袋及膠樽等垃圾,「啲人玩完就亂拋垃圾,掘到蜆都唔敢食!」 市民大小通吃 禍及其他生物 香港自然生態論壇發言人黃志俊表示,水口灣及東涌灣都是具生態價值泥灘,由於泥水養份豐富,蜆也長得肥大。「數年前水口灣的蜆有成個拳頭般大,近年多人掘蜆,連細蜆都掘走,無細又點會有大?」 世界自然基金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海洋)李美華指,大批市民前往掘蜆,連非目標生物也會被殺戮。「好多蟹仔及海星被踩死或帶走,大規模挖掘亦會破壞海草床生長,影響馬蹄蟹蛻殼及產卵,遺下的網袋及膠袋更會纏住海中的蟹或魚,如果牠們掙脫不到,最終也會死亡!」 政府不鼓勵 遲遲無立法保護 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批評,港府對生態保護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欠缺周全計劃。「深灣是綠海龜產卵地方,當局覺得值得保護,就設法保護。其實許多河口都有具生態價值地方,台灣及日本已有河流保護法,但香港遲遲未有就此立法。」他認為,即使未有法例規管掘蜆活動,政府也應派員巡視,阻止破壞生態活動。 環保署表示,政府並無計劃為保護河口生態環境訂立新例。本港已有法例透過成立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等,保護具生態價值河口濕地。自去年八月至今,署方共接獲四宗與上述六個泥灘有關投訴,包括垃圾漂浮及懷疑非法排放污水等。 漁農署回應,掘蜆雖然不違法,但可能會影響泥灘自然生態,故不鼓勵這類活動,呼籲市民進行任何活動時,應以尊重自然生態為前提。當局會定時進行調查,檢視和更新本港生物多樣性資源狀況,實施相關保育措施。 遭海產刺傷 恐細菌感染 掘蜆除了有機會破壞生態環境,亦暗藏不少危機。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海水含有多種細菌,如果皮膚有傷口,或掘蜆時被海產刺傷,隨時會導致細菌感染。「較早前就有一個20多歲男病人,因為掘蜆時遭老虎魚刺傷腳部,成隻腳又麻又腫,最後要入急症室,夏天一到,特別多這類個案。」 他又指,泥灘不知有否受工業廢水及禽畜糞便污染,一旦食用受污染海產,有機會感染甲型肝炎及大腸桿菌等,輕則也會引起肚瀉或腸胃不適,呼籲市民不要胡亂進食有關海產。「去玩完都要立即沖身,以免沾染細菌,如果身上有傷口,最好不要去掘蜆。」 攝影:冼偉倫 記者:翟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