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微信進駐 八達通先行優勢 電子錢包群雄割據 本土支付迎難而上

星島日報相片

【星島日報報道】電子商貿、網購興起,隨之而來令電子支付大行其道。愈來愈多人談及「無現金社會」發展,零售商大多配合電子支付的形式建立。自港府設立支付工具監管制度,正式打開大門讓流動支付進軍香港市場,從港人熟悉的八達通、內地流行的支付寶、海外盛名的Apple Pay,以至名不經傳的初創公司,均想為「無現金社會」盡一分力。香港成支付寶,微信支付的新戰場,本地電子支付商如何迎戰呢? 本報財經組 面對內地電子支付龍頭支付寶及微信支付殺入本地,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表示,本地電子支付商難以與內地大型電子支付商對戰。他認為本地電子支付應使用其他方式以應戰,例如在功能上多作新嘗試,不要只局限於支付功能。 TNG轉攻外傭匯款 以TNG為例,創辦人江慶恩起初進入香港市場時,打 「香港人的電子錢包」,最終亦敵不過港人的「堅持」,用量發展未盡如人意,近年TNG擴闊發展方向,開拓外籍傭工匯款市場。 方保僑表示,TNG除了在電子支付外,亦發展外傭市場的匯款功能,使之能在市場上站立。現時港人平均持有2.6張信用卡,內地人均半張都不夠,八達通發行量亦逾3400萬張。手機電子支付只是港人付款的方式之一。 他說由於馬雲旗下螞蟻金服的支付寶,已與李嘉誠旗下長和(001)合作營運本港的支付寶香港業務,成功打通長和系內的多家零售連鎖店,如百佳、屈臣氏、豐澤等,已順利拓展大型商戶,搶攻消費者客群,預期本地電子支付市場可能在兩年後整固,規模不夠的經營者要進入電子支付市場有困難,因為香港市場早已有八達通,市場佔有率高,再加上支付寶及微信支付等強者進駐,其他經營者難有生存空間。 雖然金管局已向13家公司發出儲值支付工具(SVF)牌照,但除了港人熟悉的八達通外,其他SVF又有多少人用呢?港人除八達通外,對其他電子支付工具暫未見有太熱衷採用,就連用於交通支付亦不常見,難以吸引市民從現有的八達通、信用卡及現金支付體系,再使用多一種支付工具。 中港市場小巫見大巫 與內地相比,港人的電子支付市場更是「差天共地」。聯合國年初發表報告指,支付寶連同微信支付,2016年的交易額一共錄2.9萬億美元(約22.62萬億港元),較2012年的810億美元(約6318億港元)大增約35倍,但香港首季有關交易量卻不升反跌,只有13.56億宗,按季下跌3.7%,交易額294.33億元,按季亦跌1%。 在本地售賣6000多款糧油雜貨及日用品的網上商店「士多Ztore」,用戶揀選貨品後,可以現金、信用卡、八達通,以及TNG等方式結帳。創辦人之一Jack指,目前在該平台內,只有約1%用家使用電子支付,大部分用家仍然選擇使用信用卡,或者貨到付款以現金交易。 作為電商,他指平台一直積極引入各式各樣支付方式,現時正計畫引入支付寶。站在企業家立場,他認為流動支付平台的好處在於服務費較低,相比傳統信用卡或PayPal收費為低,直接影響商戶的盈利,可能較適合創業者使用。 Jack表示,過往有用家在該平台購物時,到了結帳步驟,若選擇以信用卡付款時,因為擔心個人資料外泄或者被盜用而放棄購物。 相對而言,電子支付以現金儲值,對消費者而言即使被盜用,損失可能只是數百元,相比信用卡過萬元信貸額上限,風險較低。他又指,現時部分大型商戶正引入流動支付方式到本港,並以補貼來鼓勵消費者試用,預期將會有愈來愈多人使用電子支付。 乏政府推動 港難成戰場 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陳家豪形容,「香港不是一個電子支付的戰場」,他指要讓本港成為戰場,實需要港府與各大機構合作,有銀行做擔保,使港人放下對私隱的憂慮,樂意採用更多電子支付工具,不然難以拉近香港跟內地在電子支付發展及應用的差距! 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