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軍特教生研究 感官刺激增專注力

救世軍研究發現,患有ADHD的學生,參加非洲鼓班有助提升專注力、自尊感及社交能力,得到學業成績以外的能力感與信心。

【星島日報報道】患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學生,常在校內被視為搗蛋、成績欠佳,其實通過合適的輔導支援,行為問題亦可改善。救世軍一項調查發現,ADHD為主的特殊教育需要學生,通過學習非洲鼓的感官刺激,有助改善專注力、自尊感與社交能力,同時讓他們更有動力投入參與課堂。有精神科醫生指,藥物治療對ADHD的特教生只是治標不治本,他們通過活動得到成功感與他人認同,反而更為有效。 救世軍安排三十二名來自四所不同學校及中心,年齡介乎六至十二歲,主要是ADHD的特教生,參與為期兩年的非洲鼓班,比對相同背景的特教生進行研究,發現參與非洲鼓班的ADHD學生,專注力、自尊感及社交能力均有所提升。以五分為滿分,參加活動前的特教生在社交能力評分為二點三一分,參與後提升至二點六四分;自尊感從二點五二分提升至二點八四分;專注力亦有明顯改善。比對沒有參與活動的特教生,三者均顯示有退步情況。 今年就讀小三的李仲言參加非洲鼓班兩年,父親李先生形容兒子以往性格內向,缺乏自信心,「以往學校不時投訴,我聽到有點不開心」,參加興趣班後願意主動學習甚至表演。李仲言指學鼓感到很開心,坦言起初被其他同學取笑他學得慢是「蠢」,但他在過程中學會控制情緒,主動要求對方「尊重朋友」,其後在表演中終能跟上拍子成功演出。另一家長劉太指,兒子參與活動後提升自信心,亦發掘音樂興趣,除非洲鼓外,進一步學習夏威夷小結他,也改善他的社交問題。 屯門醫院兒童精神科醫生田毅華指,以藥物治療ADHD學生,雖有助減少他們的行為問題,但無助成長與學習,「行為與成長不能靠一粒藥」。他認為學校處理特教生個案往往是「問題為本」,只是強調「讀書寫字」,卻忽視這些是特教生的弱項,無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反而令他們產生自卑感,甚至有特教生因不想上學,把藥物假裝吞服後再吐出。他認為課堂外的活動有助學生發揮自我,反而較藥物更有效改善行動問題。 本身是註冊社工的救世軍新界西綜合服務高級主任冼良佳指,非洲鼓活動有助多感官刺激ADHD學生,有助他們得到成功感;呼籲社會多關注特教生的需要,在社區層面上支援他們,擴闊他們的人際網絡,讓他們更發揮所長,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