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點評】內地交流團借STEM「變陣」

【星島日報報道】國民教育一直是熱烘烘的議題,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提過國教「一定要做」,當局重點是提供機會讓學生接觸內地,從而產生認同與感情,而非單向的課堂講授。當局主打的「薪火相傳」系列國民教育活動,繼職業教育體驗營後,近日又有「新搞作」,推出STEM為主題的內地交流團。有中學校長友好同程尚達傾開,認為近年內地交流團從以往只講文化歷史及國情,轉為傾向學生及學校需要,增加師生參與的誘因之餘,也淡化政治色彩。 教育局日前向中學發出通告,簡介本學年中學生內地交流計畫,加入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元素,為期兩天的「廣州、東莞創新科技探索之旅」,安排學生參觀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該中心設有世界第二快的超級電腦「天河二號」,學生可認識大數據處理、雲計算等技術。學生更獲安排參觀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這個國家重點科研基建,目前仍是試營運階段,本月初成功以脈衝方式,首度獲得中子束流。 友好指,以往交流團即使參觀高新產業,多是到訪造船廠或汽車製造廠,但今次定位在尖端科技,較為罕見,「兩大『景點』均是國家級的高端科研基礎設施,行程亦指明是為修讀物理、資訊及通訊科技等科目的高中生而設,可見是『內行看門道』,並非走馬看花的『鴨仔團』。」當局亦列明是配合五月擬定稿的《科學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推動STEM教育的目標,行程更見「新鮮滾熱辣」。 正如程尚達在本欄提過,教育界一直視國民教育是「現在進行式」,友好坦言「薪火相傳」等內地交流團,活動內容近年更為聚焦,「以往配合生涯規劃與內地升學,舉辦『職業教育體驗營』、『就業探索之旅』等交流團,最大特色是以學生切身的升學與就業出發,而非只看國家發展與成就。」友好認為,以往交流團偏重於國民身分認同,往往惹來標籤與爭議,「現在定位更實際,學生看到內地科研發展一日千里,尤其科創在本港方興未艾,有心鑽研的學生,自然會思考北上發展,應否納入選項。」 內地交流團不變的是,通過師生親身接觸與觀察,體會國家發展的現貌。程尚達期望,當局為交流團注入更多元素,避免師生對國家流於誤解與刻板印象,始是今天國民教育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