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推身心靈健康 營造正面校園文化

教院推身心靈健康 營造正面校園文化

(綜合報道)教學工作任重道遠,教師壓力沉重,香港教育學院早前舉辦「生命教育月」活動,特別為教育工作者安排「身心靈健康日」,更邀請多位專家和藝術導師,跟參加者分享自我紓緩、面對和減輕壓力的竅門。Elsie於活動中,認識了滌心情緒健康專科創辦人林玥彤,她詳細講述培養心靈質素的基本方法,又鼓勵都市人實踐「活在當下」的理念,以放鬆緊繃的神經。 Elsie身邊也有不少教師朋友,Icy是其中一個,她執教鞭三年。Icy坦言,「我非常熱愛教書工作,但壓力之大就不足為外人道,由於學校的人力資源不足,老師需要肩負不少額外的工作,譬如推廣和行政雜務;而且教學工作日重一日,好像班內有不少學習障礙的學生,作為教師當然想幫助他們,可惜教學時間有限,我們難以兼顧個別學生的進度,我感到有愧於學生,壓力便逐漸形成,加上長假期要回校補課,假日又要在家準備筆記,有時更要應付無理家長的投訴,無充足時間休息,精神就更加緊張。」 Icy期望得到自我紓緩壓力的方法,「在休息不足和壓力的夾攻下,失眠、感冒、情緒不穩等情況經常出現,而學校又未有提供心靈支援給老師,減壓還是要靠自己;我平日會彈彈結他、跟同事傾訴心事、或到郊外走走,以釋放心理壓力,不過這些方法未能有效地排解壓力,我想知道實際及簡單的方法,讓自己可以在家中和辦公室進行。」 Elsie早前就同Icy參與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主辦的「教育工作者身心靈健康日2013」,活動以「生命的更新:減壓與安適」為主題,針對現今教育工作者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帶出心靈安適的重要性和作用。負責是次活動的何榮漢博士表示,教育工作者的壓力甚大,他們極需要減壓活動,照顧教師的身心靈健康;同時期望他們把心靈操練的方法,帶到教學工作上,利用有關的技巧設計學習經歷,促進正面健康的校園文化。 是次活動安排的節目甚為豐富,包括靈性舞蹈、太極、書法等等,另外還特設減壓工作坊,邀請臨心理學家林玥彤(Candice)擔任導師,把心理學的覺知訓練帶給參與者。Elsie知道,林玥彤曾為全港的中小特殊學校老師舉辦培訓工作坊,亦曾為精神科醫生診所擔任榮譽顧問,並於二○一一年創辦滌心情緒健康專科,致力推廣快樂心理學及覺知教育課程。 Candice同Elsie講,不少教師都面對沉重壓力,他們稱難以平衡生活和工作,即使睡夢中也想改卷,以致日間難以集中精神,也有教師逼迫自己不斷進修,導致長期缺乏休息;他們對壓力不自覺,肌肉長期繃緊,直至身體出現疼痛,才發現原來腰骨已經彎曲。「其實現代人生活壓力頗大,習慣把工作帶到生活,就像電腦不懂停下來,許多時忘記了『活在當下』;而覺知訓練正好去除我們過多的意念,重新把思想歸一,專注當下的事情,由此突破被負面情緒操縱的困局。」 在工作坊上,指導參加者進行覺知訓練,其中一項運動是深呼吸和慢行。Candice表示,通過這兩個簡單的動作,學員會意識到身體和心靈的連繫,嘗試放鬆深層肌肉,並學習運用意志力,釋放身體的負荷。不過,覺知訓練知易行難,需要定期鍛煉腦部肌肉,學習專心一致。她舉例說,「你可以拿一粒提子乾,嘗試運用感官的觸覺,感受提子乾的色、香、味,由此訓練個人的專注力,對事物多一分留意,從而產生快樂的感覺。」 她續稱,根據科學研究顯示,當人感謝某人時,腦內的情緒區域會變得活躍,產生快樂的感覺,由此可見懂得感恩的人,較易有幸褔感;同樣付出力量幫助別人,也會得到持久的快樂,「我特意把快樂心理學的理念,加入覺知訓練中,其中一個環節是要參加者跳舞扮演不同角色,例如模仿小孩子笨拙地走路,他們拾回小孩子純真的心境,也會感受到快樂。」 持久的快樂,能抵抗憂鬱情緒,Candice稱,「我認識過一位退休老師,他經常發夢不能回答學生的提問,導致情緒低落、精神緊張,更要吃藥治療,這極端的例子指出人應及早處理情緒問題,更要學習掌握快樂的感覺。現代人以為物質等於快樂,譬如購買名牌、唱K、吃美食等,以吃喝玩樂安撫負面情緒,但這快樂轉眼即逝。恆久的快樂其實很簡單,假日放下瑣事,日常心存感恩,騰出時間沉澱自我,就可釋放壓力。」 Elsie覺得,工作壓力跟生活如形隨影,學懂樂觀面對和紓緩,才可保持身心靈健康發展。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