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探號」穿梭社區 消失「文物」曝光

「M+敢探號」是流動的展覽和創作室,穿梭在學校和社區之間。

【星島日報報道】在網絡社交平台上,不時會有網友分享八、九十年代的物品或相片,懷舊一下,通常也會吸引不少人讚好及分享。然而,當大家懷緬過去時,有沒有想過眼前的事物,也會慢慢消失?Elsie知道,由西九文化區M+視覺文化博物館首項策劃的大型校園及社區計畫「M+敢探號」,今年三月開始,已在不同的社區作巡迴展覽,而計畫中的流動展覽拖車,在五月初至七月中旬,則會展出由攝影師蕭偉恒和中學生合作的裝置作品《消失於未來幾個十年》,並會在這兩個月的其中七個周末,到不同地區展出,今個星期六就會駛到尖沙嘴的九龍公園。 「M+敢探號」的特色,是利用一架外形恍如太空船的特製拖車,車內將展出藝術家和中學師生共同創造的參與式作品。參加的學生,事前須參與由藝術家到校主持的工作坊,並創作其個人作品,以不同形式在車上呈現。當「M+敢探號」駛到社區時,市民就可以免費登上拖車,欣賞同學和藝術家的創作。 今次的主題《消失於未來幾個十年》,合共有二十四所中學參與。Elsie日前到了參與的其中一所學校--藍田聖保祿中學,了解作品的製作過程和理念。當日所參與的學生,均是有選修視覺藝術科的中四學生,她們參與工作坊時,需要帶一樣她們認為在未來五十年間,將會在香港消失的東西,這些東西可以是「有形」的,例如圍繞衣、食、住、行的物品,也可以是「無形」的概念或想法,並思考這些東西會消失的原因,以及為帶來的東西拍下照片,蕭偉恒也跟同學討論物件消失背後的意義。 在同學帶來的物件中,有的明顯是屬於某個時代的物品,例如舊式手提電話、「女皇頭」硬幣等。然而,有些物品就較意想不到,例如有同學帶了芬蘭郵票、校徽、戲票、信封等,其他同學也嘗試分析各物件消失的原因,例如信封消失,是因為現代人多用電郵;校徽消失,是因為將來可能大家在家中上課,毋須回學校等。 同學們認為,通過今次展覽,可以讓她們思考香港現況,其中中四學生蔡倩雯認為,電話將會在未來五十年內消失,主要是因為都市人工作忙碌,連講電話的時間也沒有,失去了人與人之間溝通;同是中四的吳昕霖也認為電話會消失,但主要是舊式手提電話。「舊式電話主要是通話,不像現在智能電話般可傳短訊,例如約會時遲到,也只是傳短訊通知朋友,聽不到對方的說話、語氣。科技的進步,反而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今次負責《消失於未來幾個十年》展覽的蕭偉恒表示,他以往創作的方向,都跟香港有關,例如環保、城市空間、歷史文化等,今次跟學生共同創作,最重要的元素,其實是學生的看法。「學生是社會的未來,我想知道現時的學生,如何看香港的將來,這也是我心目中想知道的事,所以希望藉這個計畫,反映學生對未來的看法。」 在工作坊中,學生拍下的相片,會在車廂中的六個電視屏幕內,以變色效果顯示,表達因時間流逝而產生的距離感、陌生感;另外,車廂中也有相簿,儲存同學的相片,並有文字解釋他們的想法。蕭偉恒說,隨住「M+敢探號」所到的學校愈多,累積的學生作品也會愈來愈多,除了是視覺藝術作品外,也像是一個資料庫,呈現學生對將來的看法。 提到眾多學生作品中,蕭偉恒對一名學生的作品特別深刻。「曾有學生帶來了一塊磁碟,說爸爸在磁碟內,儲存了很多他小時候的相片,可惜現時卻找不到合適的電腦可以開啟這張磁碟,因此再看不到磁碟的內容,反映科技的消失,也導致其個人回憶或情感上的消失。」另外,計畫的其中一部分,還會帶學生到不同社區,訪問當區的「街坊」或工作人士,讓他們從社區角度,思考甚麼會消失,結果也會在「M+敢探號」上展示。 中四學生黃家恩同Elsie,通過參與是次活動,可讓她學習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事物。「有同學帶來信封、郵票,因為現時用紙筆溝通的機會愈來愈少,大家多數用電郵,但紙筆在表達感情上比電郵更發達,例如字迹已可反映執筆者當時的感情。」 藍田聖保祿中學視藝科主任岑麗貞表示,通過活動可讓同學探索甚麼是藝術之外,也是一個訓練,讓中四學生在製作自己的作品集前,思考一下甚麼是值得留下。 如果讀者對學生和藝術家的作品有興趣,「M+敢探號」除了本周六會到九龍公園外,未來數星期還會到中環海濱活動空間、荃灣公園、天水圍天秀路公園及維多利亞公園,最新活動詳情,可瀏覽網址:www.westkowloon.hk/mplusrover。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