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先安居樂業策略 港堪借鑑

【經濟日報專訊】香港和新加坡面積小,欠缺資源下成亞洲四小龍,向來視對方是競爭對手,但在剛公布的全球宜居城市排名,新加坡首次超越香港,港府確實應反思問題所在,究竟新加坡有甚麼值得借鑑。 《經濟學人》智庫每年根據穩定性、醫療衞生、文化和環境、教育及基建五大指標,為全球140個城市打分,編纂出宜居城市指數。今年香港整體評分不變,但因其他城市宜居水平改善,以致排名下跌兩位至第45,而新加坡因教育程度指標評分提升,令排名急升11位至第35。香港在亞洲區排名跌出三甲,屈居於東京、大阪和新加坡之後。 星為富強打拼 吸人才提競爭 香港今年首次被新加坡超前,不應只着眼於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持續改善,或香港空氣污染和佔領運動後社會撕裂問題嚴重,而應從宏觀角度來看待問題。 新加坡在強鄰環伺和資源匱乏下,一直為生存而掙扎打拼,怎樣才能令國家富強起來,關鍵在於吸納人才。如何吸納人才,首先要讓國民安居,所以當局一開始就為民眾提供廉價而面積不小的組屋。當局也明白到缺地問題,不斷填海來增加土地供應,單是過去20年填海增加了11%土地,令政府有足夠土地發展。正因為當局解決了民眾最基本居住問題,才能讓人樂於發展事業。 港仍為住糾結 高樓價礙競爭 當局還積極發展教育,教育制度因應環境需要而變革。為免食水和糧食供應被大馬控制,新加坡鼓勵創新科技發展水資源、科技農業,既解決國家安全,也為不同經濟產業殺出血路。在97亞洲金融風暴後,當局認識到經濟轉型的需要,轉為着重知識經濟,大力發展創新科技,並透過移民來吸納專才,藉此提升競爭力。 反觀香港欠危機感,回歸後背靠祖國,在亞洲金融風暴後,始終未能轉型,也未找到新經濟引擎,靠內地自由行救活經濟,依然靠炒股炒樓谷經濟,結果因為缺地、環球和內地熱錢湧現下,樓價屢創新高,市民要不吃不喝18年才能上車蝸居,令社會產生怨氣。 港星硬件差不多,即使新加坡自由度不及香港,但因樓價負擔相對輕鬆,政府又大力支援創科,令一些本港專才也樂意到新加坡發展。 正因為香港仍糾結在居住問題,社會經濟發展被掣肘,港府宜兩手抓,一邊要積極開闢土地,遏抑樓價,讓市民安居;另一邊設法吸納人才,發展新經濟引擎來提升競爭力。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