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點評】共同富裕vs高薪養賢

【新聞點評】共同富裕vs高薪養賢

「共同富裕」繼續發功,今次輪到官方機構中證監(中國證監會),該機構最新公布今年工資支出預算為1.7億元人民幣,較去年銳降17%,部分崗位據報減薪超過50%。作為金融監管部門,中證監向來以相對「市場化」薪酬待遇聘請金融專才,俗稱「高薪養賢」;而在「共同富裕」要求下,該機構今後薪津條件將與普通公務員看齊。作為比較,香港證監會最新年度人事費用開支達16.9億港元,遠超中證監,不知有否需要「共富」一下。

中證監待遇與公僕看齊

據中證監官網公布,該機構今年一般開支預算為12.6億元人民幣,較去年減少約2%。其中,工資支出項目減幅最大,由去年約2.1億元人民幣降至1.7億元人民幣。同時,佔職工薪酬約四成的津貼補貼預算,亦由約1.3億元人民幣減至1.1億元人民幣。內地媒體引述消息指出,計及獎金激勵,中證監部分崗位薪酬降幅達五成以上。

事實上,早自去年底,關於中證監「大減薪」的消息已經頻傳,現在可說是「靴子落地」。身為國務院轄下直屬部門,中證監由來較其他部委別具獨特性,事關該機構負責監督金融市場運作,尤其隨着金融行業日益精細化、複雜化,有必要聘請「貼市」的金融專才協助監管。然而該些專才有條件「搵真銀」,中證監開出的薪酬條件需具備一定競爭力。

舉例說,翻查中證監官網過往幾年的招聘文件,可見多數崗位都要求碩士學歷以上,縱使未訂明院校名單,坊間一般認為,至少屬985名校畢業生才可獲青睞。

再者,部分崗位還要求CFA、會計師、律師等專業資格,以及多年工作經驗。擁有如此學歷和資歷的精英,一向不難在投行、證券行等業界機構找到高薪厚職。中證監若想吸引這些專才効力,「出手」自然不可太低。

因此,中證監全職員工的身份雖是公務員,但該機構向來獲准獨立編列預算,以相對「市場化」薪酬水平進行招聘。例如一個在中證監北京總局或上海分局、深圳分局新入職的初級員工(通常是985或外國名校碩士生),在今次減薪之前,每月總收入(包括福利)約2萬元人民幣,儘管未及外資投行的同級員工薪酬,卻高於政府其他部委之「天子門生」新晉公務員待遇。

中央政府近年力倡「共同富裕」,且特別點名要求金融行業限制過高薪酬。證券業、銀行業已相繼響應號召,普遍薪酬降幅在20%以上。既然「被監管」對象大幅減薪,身為「監管者」的中證監似乎沒理由不跟隨。

廉風不彰 貪官頻下馬

今年初政府解除疫限不久,中紀委於2月發表重磅文章,強調要破除金融行業「例外論、特殊性、優越性」等錯誤論調,摒棄「金融精英論、唯金錢論、西方看齊論」等錯誤思想。由此角度看,中證監員工當然不應「例外」,沒啥「特殊」,更不該「優越」。據業界估計,中證監薪酬待遇將脫離「市場化」方向,逐步「恢復正軌」,向普通公務員看齊。

中國當局多年來容許中證監搞「市場化」薪酬,其中一個考慮是「高薪養廉」。事關證監部門「離錢最近」,誘惑也很大,薪酬較高理論上有助防止貪腐。可惜事實證明,中證監近年貪腐案件依然頻發,單計去年至今,就有中證監國際部原主任童道馳、中證監會計部原主任王宗成、中證監原主席助理朱從玖等官員涉貪落馬,可謂是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以來不收手不收斂的典型例子。

說起「高薪養廉」,新加坡在國際上公認乃成功案例。不過獅城朝野近年把相關講法微調為「高薪養賢」,皆因「賢」字覆蓋面較廣,既包括廉潔品行(賢德),亦涵蓋卓越能力(賢能),反映當地招聘公務員要求「才德兼備」;既廉潔又能幹,自然值得用高薪「養」起來。惟中國始終是社會主義國家,公務員一腔赤誠報國,不必以高薪利誘,顯然比資本主義優越很多。

作為比較,香港證監會2023/24年度人事費用增加9.7%,達到16.9億港元,遠超過中證監「九條街」。剛卸任的證監會原行政總裁歐達禮(Ashley Alder)2022年度總薪酬達1101萬港元,接棒的原副行政總裁梁鳳儀(升職前)薪酬亦達721萬港元。中港兩地證監會經常交流合作,雙方開會時可能出現一個有趣畫面,即港方人員監管700多萬人市場,中方同級人員則監管14億人市場,但前者薪酬可能高出十倍以上。在「愛國者治港」新形勢下,證監會是否也需要響應「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