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點評】「禁沽令」屬雙刃劍

【新聞點評】「禁沽令」屬雙刃劍

內地政府「四支箭」提振股市,但A股昨日衝高回落,收市僅升約1%,反映不夠「力水」,市場信心尚待修復。事實上,在「四支箭」之中,「印花稅減半」當然屬投資者喜聞樂見,另外一招卻引起很大爭議,那就是限制上市公司大股東在破發、破淨、沒派息等情況下不准減持。此舉在短期內無疑有助減少股市沽壓、提振股價,但亦被視為擾亂市場規則、損害股東合理權益,令人擔心「禁沽令」日後可能延伸至小股民。畢竟中國經濟及股市信心低迷的原因之一,緣於近年常見「龍門任搬」現象;當局現在試圖「以毒攻毒」,實乃雙刃劍。

為了活躍證券市場,內地多個財金部委在剛過去的周日傍晚宣布四大舉措,分別是印花稅減半徵收(由0.1%降至0.05%)、限制大股東減持、降低孖展保證金底線(由100%調低至80%)、階段性收緊IPO節奏。該4招中有3招都被視為「淨利好」,唯獨針對大股東減持的限制則掀起頗大爭議,暫時「好壞難料」。

初心雖好 效果難料

據中證監公布,經過充分考慮市場關切,決定進一步規範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行為,主要有四方面新要求:

一、上市公司若存在破發(股價低於IPO發行價)、破淨(市賬率低於一倍)情形,或者最近3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於最近3年的年均淨利潤30%,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股份;

二、上市公司披露為無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話,第一大股東比照相關要求執行;

三、從嚴控制其他上市公司股東減持總量,引導其根據市場形勢合理安排減持節奏;

四、鼓勵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他股東承諾不減持股份或者延長股份鎖定期。

總的而言,上述4項要求旨在減輕股市沽壓,尤其A股市場向來被股民詬病為「抽水樂園」,這輪新舉措某程度上可說對症下藥,回應了小股民呼聲。從好的角度看,大股東日後若想減持套現,必須先做好公司業務,並提振股價,避免「破發」和「破淨」,同時進行合理分紅。再換個角度看,假若一家公司股價持續高於IPO發行價及一倍P/B,又有適當分紅,一眾小股東相信笑逐顏開,屆時大股東稍作減持亦無傷大雅,堪稱為皆大歡喜,達致多贏。

然而,今次新招同時引起不少爭議,一來因為如此限制公司大股東減持,在全世界股票市場可謂絕無僅有,基本上損害了股東私人產權合理權益。此外,該些措施儘管「初心良好」,在執行上卻可能造成負面效果。舉例說,現在A股大批上市公司都「深潛」(股價顯著低於招股價及一倍P/B),但控股股東為了套現,仍或多或少有意做好業務及提振股價(例如令股價由0.3倍P/B升至0.6倍然後減持)。相反,待新規定實施後,P/B必須升至一倍以上才可減持,對於部分公司根本mission impossible,不排除一些控股股東索性「躺平」,連原本的掙扎努力也放棄。

再者,相關新規定限制大股東在二級市場減持,但前者若透過協議轉讓、股權質押、離婚分身家、自願破產等形式,實現變相減持,這些「走法律罅」空間能否被杜絕?中證監文件暫未見提及。

龍門常搬 企業失措

有趣的是,根據中證監文件,假如一家上市公司股權高度分散,並無控股股東及實控人,便會對「第一大股東」實施同等限制。在此情況下,一家基金若果買入一家上市公司股份,逐步增持到大約5%至10%股權,原本純屬股權財務投資,但倘若因各種緣故,突然變成第一大股東,便「無端端」要遵從減持限制。

最令人擔心的是,除了針對控股股東減持,中證監還強調「從嚴控制其他股東減持總量」。換句話說,若這輪招數未能充分遏抑市場沽壓,那麼第二、第三大股東甚至普通散戶,也可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禁沽令」監管。

事實上,現時中國經濟及股市信心那麼低迷,其中一個原因在於政府近年經常「搬龍門」及「出鐵拳」,在一夜之間透過一張A4紙宣布新規定,便會重創甚至毀滅一個行業(例如教培、房地產、網遊等)。難怪企業家及投資者深感無所適從,害怕自己會是下一個「被錘爆」的苦主,於是索性保守穩陣為上,甚或「躺平」放棄投資。

中證監這次突然嚴限大股東減持,也被視作「搬龍門」行為。或曰,眼下中國經濟形勢危急,非常時期要有非常手段,「暴力救市」無可厚非,但如此「以毒攻毒」,對於整體市況究竟利多抑或弊多,難以逆料。中證監在執行細節上需要小心拿捏,在短期減輕沽壓及長期給予投資者信心兩方面做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