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點評】跌錢保平安

【新聞點評】跌錢保平安

中國平安(2318.HK)近期不太平安,繼「收購碧桂園」謠言甚囂塵上之後,又被捲入「毒地王」事件。事緣上海陸家嘴公司(600663.SH)在2016年斥85億元(人民幣.下同),向江蘇蘇鋼購入蘇州一幅舊廠房地皮,但在物業建成後,才發現土地污染嚴重超標,陸家嘴公司遂把蘇鋼告上官府,索償逾100億元。蘇鋼原屬國企,2004年被北大方正入主,現時的控股股東正是平保。上述「謠言」和「官司」兩件事看似互不關聯,卻存在共同根源,關乎大型保險公司在順境時「買買買」,看似商機無限,惟當形勢逆轉,可能留下一堆「蘇州屎」。

捲毒地王事件 恐孭百億賠償

先講「毒地王」個案,涉事地皮位於蘇州市高新區,原址為蘇鋼鋼鐵廠,2016年10月掛牌出讓,可建樓面面積達108萬方米。經過19家房企合計222輪激烈競價,最終由上海市國企陸家嘴公司以85億元奪得該地,擬興建大型住宅樓盤,加上幼兒園、小學、公園等配套設施。鑑於原址屬鋼鐵廠,陸家嘴公司要求蘇鋼做好除污及環評工作,確保土地無害;蘇鋼則委託蘇州市環境科學研究所、蘇城環境科技公司負責進行,並在最後發出具無害證明報告。

時隔多年,該發展項目已大部分建成,並自2018年起開售。但2021年6月,當配套小學準備入伙時,未能通過教育部門環評審批,被指存在污染物超標問題。陸家嘴公司遂找第三方機構檢測,結果發現整個地盤大片面積土壤中苯並芘、萘嚴重超標,構成致癌風險,不符合住宅及教育用地標準。陸家嘴公司隨即叫停樓盤銷售,部分業主選擇退房,另有小量業主「維權」至今。目前除了個別「維權戶」留守,該巨型項目基本上猶如「鬼城」,恐怕需要全部拆卸,再進行大規模除污,方可還原為適合使用的土地。

事件最新進展是陸家嘴公司近日公布,已入稟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控告蘇鋼及蘇州市環境科學研究所、蘇城環境科技公司、蘇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相關方面,索償至少100億元(後續可能視情況增加索償金額)。入稟狀指出,各被告在涉案土地出讓過程中,存在一系列「違法違規、弄虛作假、不依法履職」等行為,須對陸家嘴公司的損失負上責任。

值得留意的是,蘇鋼原屬江蘇國企,在2004年被北大方正入主;後來北大方正於2019年債務違約、面臨破產,最終由中國平安豪擲508億元,收購北大方正最多70%股權。換言之,蘇鋼目前的控股股東是平保,萬一前者須向陸家嘴公司巨額賠款,平保很可能需要「孭飛」。

傳奉命買碧桂園 未必無因

禍不單行,官司纏身之餘,平保還受「謠言」困擾。話說路透周三引述「4位知情人士」獨家報道,指中國政府要求平保收購碧桂園(02007)至少50%股權,並向該陷困房企注資,以助其渡過難關。鑑於碧桂園總負債達1.43萬億元,市場擔心平保若真的出手收購,相當於背上沉重包袱。平保隨即嚴正澄清,強調從未收到任何政府部門的要求和建議,集團內部亦沒有進行相關交易的計劃或討論。

儘管平保火速否認傳言,市場仍然半信半疑,部分投資者總覺得「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平安周三股價急挫5.4%,昨續跌1.3%,兩個交易日蒸發近400億元市值。事實上,在中國保險業市場,國壽(02628)與平保叮噹馬頭,而前者份屬國企,財力理論上更為雄厚;中國政府若真要找一家保險集團「打救」碧桂園,似乎國壽更有條件啃這塊「豬頭骨」。

不過,平保跟碧桂園的確甚有淵源,曾經持有該房企9.9%股權,屬僅次於楊國強家族的第二大股東。這關乎自2015年起,平保熱中於投資地產公司,除了碧桂園,還曾經是華夏幸福(600340.SH)、融創(01918)、旭輝(00884)、朗詩、綠地等多家房企的第一或第二大股東,並持有金茂(00817)、金地(600383.SH)、萬科(02202)、保利、華潤置地(01109)等公司的股權;所以當時有人形容,若按穿透性權益計算,平保堪稱中國第一大內房商。

換個角度看,在內房市場暢旺日子,平保憑着投資於大批房企,賬面上獲益不少,某程度上助長了樓市熾熱,然後一起滑坡。那麼現在內房陷困,平保是否也應負上道義責任,協助政府處理爛攤子?或許因此平保成為了「謠言」的主角。

講到底,以往經濟順境時期,部分保險公司恃着手上大把資金勇猛地「買買買」,四出收購及投資,爭取無限商機,卻未必有進行審慎的盡職調查,以及預留足夠的安全邊際。隨着形勢逆轉、槓桿斷裂、資產貶值,便會發現留下大量「蘇州屎」,不得不執手尾,甚或需要「跌錢」承擔部分財務責任,方可望「保平安」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