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點評】造郵輪難過造航母

【新聞點評】造郵輪難過造航母

在很長時間裏,中國已可製造航空母艦、大型飛機、登月太空船,卻有兩種東西始終「造不出」:高端晶片光刻機、大型郵輪。不過,隨着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上周六(11月4日)正式交付,中國的「造不出」名單可剔除一項。

事實上,此前全球只得四個國家有能力生產大型郵輪,這款玩意某程度上比航空母艦難度更高,事關其零部件總數是A380飛機的5倍以上,須把多種複雜工藝共冶一爐,並動用數以萬計人力,不易實現經濟效益。即使最新交付的「愛達.魔都號」,零部件國產化率據報介乎10%至40%,中國郵輪之旅只是剛剛啟航。

國產「愛達.魔都號」交付

「愛達.魔都號」由央企中船集團承建,全球最大郵輪集團嘉年華(Carnival)負責營運。顧名思義,該船將以「魔都」上海為母港,明年1月1日首航,主要行駛日本及東南亞航線,現已開始接受訂票,5日4夜(上海→濟州→長崎→上海)套票由2800元人民幣起。

根據官方資料,「愛達.魔都號」排水量13.55萬噸,樓高24層,船長323.6米,設有2125間客房,可容納5246名乘客,船上設施包括影院劇場、水上樂園、健身室、籃球場、免稅店等,並有5G訊號覆蓋全船。按噸位計算,「愛達.魔都號」在全球大型郵輪只算「入門版」級數,目前有逾50艘現役郵輪的排水量超過該船。

無論如何,「愛達.魔都號」已符合現今大型郵輪起步標準(排水量13萬噸以上)。但究竟有幾「大」?舉例說,該船船長323.6米,若將其豎立於香港土地上,將屬全港第六高建築物(排名第五的中環中心樓高346米)。作為比較,曾經的全球最大郵輪、1912年啟航的鐵達尼號,船長約269米。

工程浩大複雜甚於巨型客機

這次「愛達.魔都號」交付,對於中國造船業以至工業體系堪稱具有重大意義。官媒《中國新聞周刊》形容,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大型郵輪並列為造船工業「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而中國已相繼造出前兩種船舶,大型郵輪則屬最高難度挑戰,「是名副其實的巨系統(涵蓋整個社會的跨學科系統)工程,直接反映一個國家裝備建造能力和綜合科技水準」。

事實上,在中國之前,全球只得四個國家有能力生產大型郵輪,分別為德國、法國、意大利、芬蘭。人們不禁問,美國、日本這些經濟及科技強國何以「榜上無名」?很大程度上是「非不能也,實不為也」,因有別於作為國防重型武器的航空母艦,郵輪是一種商業產品,最重要是經濟效益。

同時,大型郵輪猶如一個海上城市,除了船身及引擎等航行設備,還須有齊客房及多種娛樂設施,並把這些不同結構有機融合。

純粹舉例,空巴A380「巨無霸」客機共有400多萬個零部件,而「愛達.魔都號」作為「入門版」大型郵輪,零部件多達2500萬。要把這些東西共冶一爐、和諧共存,乘客安心滿意,不只建基於「科學」和「工程」,更講求「藝術」與「經驗」。歐洲「大航海」國家積累數百年造船工藝,能在經濟效益前提下,造出「又靚又好玩」之大型郵輪,再售予嘉年華、皇家加勒比、地中海MSC等郵輪集團營運。

反過來看,美國、日本若硬要生產,未必不能做到,甚至把一艘航母稍為改裝也可充當郵輪,問題是一來造價難以划算,二來不易贏取乘客「好評」。

大部分技術零部件靠進口

即如中國這次「大型郵輪工程」,總投資額據報超過250億元人民幣,擬建造多達5艘船。但根據內地不同媒體報道,「愛達.魔都號」整體國產化率介乎10%至40%,意味大部分技術及零部件需依賴進口;有點像iPhone手機即使Made in China,最關鍵的設計技術及核心晶片卻透過輸入。同樣道理,「愛達.魔都號」雖由中船集團在上海外高橋船廠承建,設計論證和質量管理則分別由意大利Fincantieri和英國Lloyd's擔大旗,可謂集合三方力量才誕生中國第一艘大型郵輪。

不過講到底,中國身為14億人口超級大國,如同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大型飛機、登月太空船、高鐵列車等相繼「國產化」,大型郵輪「自家製」亦有其必要性。「愛達.魔都號」明年1月1日啟航乃歷史性時刻,惟中國大型郵輪之旅屬剛剛起程,下一步須留意乘客們在該船上是否「住得舒適,玩得出色」,未來其他新船則要逐步提升國產化率,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