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西部對開6.3級地震 沒發出海嘯警報
日本西部石川縣對開海域發生6.3級地震。日本放送協會報道,地震後沒有發出海嘯警報。
日本西部石川縣對開海域發生6.3級地震。日本放送協會報道,地震後沒有發出海嘯警報。
全球唯一一隻「全白大貓熊」正面影像首度曝光!中國大陸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月27日首次公布這隻成年白貓熊的正面影像,該隻大貓熊通體雪白,沒有經典的黑眼圈,宛若「卸妝後」。2023年2月監視器畫面顯示,白貓熊走向在樹洞中的一對貓熊母子,並表示互動,而小貓熊隨著白貓熊離去後,媽媽才離開;後來白貓熊回到樹洞,嗅探貓熊媽媽待過的地方。 2019年4月,監視器首次錄到白貓熊的身影,在此後近2年的時間,紅外線攝影機拍到牠漫步或打坐思考,但通常只是背影或驚鴻一瞥。白貓熊原本黑色的地方變成了粉白色,彷彿披上一層雪,眼睛則呈現紅色,推估應是白化症,目前還沒有發現一樣狀況的大貓熊,使其獨一無二。白化動物通常由於基因突變造成,但根據目前情況來看,白化並沒有影響其社交活動與成長,這種白化基因是否會在當地貓熊族群繼續傳承,有待持續的野外監測加以觀察研究。
受強颱風瑪娃的外圍下沉氣流影響,本港今(30 日)日天晴酷熱。酷熱天氣警告現正生效,天文台今早並發出「極端酷熱」特別天氣提示。天文台預測今日下午大致天晴,下午極端酷熱,最高氣溫 35 度左右。吹輕微至和緩西至西北風。
本港今日天氣酷熱,下午元朗公園一度錄得37度,上水、屯門、沙田等多區氣溫亦達35度或以上。 有上水居民表示,天氣炎熱,亦感到呼吸困難,中午時段到商場避暑,減少戶外活動。 有市民在天文台中午發出「極端酷熱天氣」特別提示後,一直在戶外活動。她表示,中午起外出買餸,一直忙碌至下午,形容天氣「翳焗」,感到很辛苦,只好多飲水以防中暑。 有學生表示,因應近日流感及新冠病毒感染數字回升,自己戴上口罩以防感染,但形容今日太熱,無法忍受,上學途中已數次除下口罩。他又說,因應炎熱天氣,學校將體育課的地點改到室內進行。 天文台接近中午首次發出 「極端酷熱天氣」特別提示;而環保署部分地區的一般監測站,下午錄得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為「10+」,健康風險達「嚴重」水平。
【本報訊】踏入夏季,本港天氣開始炎熱,室外氣溫普遍高逾攝氏30度。香港天文台由上周五起推出新的特別天氣提示,當酷熱天氣警告生效時,若市區氣溫普遍達到攝氏35度或以上的極端程度,天文台會發出特別天氣提示。天文台料今年全年平均氣溫偏高,有望打入最高氣溫紀錄頭10位置。而未來兩日持續酷熱,新界區氣溫有機會超過攝氏35度。
【on.cc東網專訊】高空反氣旋正為華南帶來普遍晴朗的天氣。此外,強颱風瑪娃的外圍下沉氣流正影響中國東南沿岸。今日(29日)下午2時天文台錄得氣溫攝氏31度,相對濕度百分之63。過去一小時,京士柏錄得的平均紫外線指數是8,強度屬於甚高。
在匈牙利第二大城東部德布勒森(Debrecen)郊區,一個巨型的工廠正在興建中,推土機與挖掘機進進出出,這是中國大陸「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耗資73億歐元(約新台幣2402億元)的電動車電池廠,占地達550英畝(約222公頃),是匈牙利有史以來最大的外國投資之一,政府稱將創造9000個就業機會,並符合世界推行電動車的趨勢。 然而,居民、環保人士與反對黨派憂心,該工廠恐加劇現有的環境問題,尤其是寶貴的水資源供應,加上廢棄物,從而傷害本國經濟。近日反對陣營集結抗議該計畫,並抨擊匈國政府給予的8億歐元(約新台幣263億元)基礎設施與稅收優惠,同時指出所謂就業機會,還不一定會給予本國人,而是使用外籍勞工。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匈牙利分會環境政策專家德達克(Dalma Dedak)表示,相關計畫沒有大規模環評並徵求社會意見,外界無從了解電池產業發展對國家的影響,也不清楚匈牙利是否有能力支撐如此大型的計畫。事實上,匈牙利一直是歐洲汽車製造重鎮,包括賓士、BMW、奧迪等德國名車皆有設廠,在電動車走俏之際,政府也期望能夠留住這些車廠,而寧德時代的電池廠,則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該廠所在的工業園區,每天用水量將超過4萬立方公尺,將使德布勒森用水消耗增加翻倍,恐引發歷史性的水資源危機。
酷熱天氣警告現正生效。 天文台近中午時分首次發出「極端酷熱天氣」特別提示。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彭志健表示,受熱帶氣旋瑪娃的外圍下沉氣流影響,華南沿岸天氣會持續酷熱,天文台發出特別提示,提醒高溫天氣會持續,展望本港未來兩、三日的天氣持續酷熱。 彭志健表示,每當天氣變得炎熱會有中暑風險,在酷熱或極端酷熱的情況下,風險會更加高;最重要是增強防暑意識,採取相應預防措施,包括經常留意身體健康狀況,確保有充分休息及多補充水份,避免身體過分受熱。在極端天氣下,應盡量避免做劇烈運動。若感到不適,應盡快求醫。 他解釋,極端酷熱提示伴隨著酷熱天氣警告發出,當天文台預計或確實出現極端酷熱天氣、氣溫達35度或以上便會作出提示,也要視乎當時實際環境及天氣狀況,例如高溫觸發驟雨便會影響溫度。他又說,氣候持續暖化,天文台預計本港今年平均溫度會偏高,達到最高氣溫記錄首十位的機會很高。
颱風瑪娃的外圍下沉氣流為廣東帶來極端酷熱的天氣,昨發生最少3宗行山中暑個案。天文台於昨近中午首次發出「極端酷熱天氣」特別提示,提醒高溫天氣會持續;昨在市區錄得最高攝氏34.6度,是今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大部分地區下午氣溫更升至35度或以上,上水石湖墟球場熒幕顯示達41度;黃色暑熱警告中午發出生效3小時後取消。天文台展望未
天文台日前宣布,當酷熱天氣警告生效時,如果氣溫普遍達到極端程度,即是至少攝氏35度,會透過流動應用程式發出特別天氣提示。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楊漢賢於一個電台節目表示,受到強颱風瑪娃下沉氣流影響,華南沿岸未來幾日會持續酷熱,日間有機會去到極端程度,展望明日及後日,市區氣溫或34度以上,新界再高兩、三度。 (BC)#天文台
天時暑熱,很容易就一身大汗,有時一日也要沖涼兩、三次。不過,內地四川涼山州會東縣自來水公司卻宣佈,當地主要飲用
受高溫少雨天氣影響,中國四川涼山州會東縣城鎮居民生活飲用水水源告急,當地自來水公司發出節約用水通知,其中每月洗澡兩次的建議,引發網友熱議。
(法新社上海29日電) 上海市氣象局今天表示,上海今天測得逾100年來5月最高氣溫紀錄攝氏36.7度,比之前測得的最高紀錄整整高了一度。上海氣象局在官方微博發文說:「13時09分,徐家匯站最高氣溫衝上攝氏36.1度,打破100年來5月最高氣溫紀錄。」
香港天文台的早晨電視天氣節目每日上午約七時及八時更新,而黃昏節目逢星期一至五下午約六時更新,旨在提供一個親切溝通渠道,讓市民了解天氣變化。由於天氣瞬息萬變,欲知最新天氣資訊,請瀏覽香港天文台網頁:https://www.weather.gov.hk 或 https://www.hko.gov.hk。
今日天氣酷熱,多區錄得35度或以上,部分更達37度,天文台近中午首次發出 「極端酷熱天氣」特別提示。 天文台說,因為受熱帶氣旋瑪娃的外圍下沉氣流影響,預料天氣會持續酷熱。 另外,部分地區的空氣質素健康風險達「嚴重」水平,有市民說,又熱又焗感到辛苦。
【Now新聞台】受颱風瑪娃外圍下沉氣流影響,本港多區下午錄得35度或以上,天文台首次發出極端酷熱特別天氣提示,而黃色工作暑熱警告亦一度生效三小時。天文台預計未來一兩天,天氣都會持續酷熱。 烈日當空,下午多區達35度或以上,屯門、上水及元朗更一度錄得36度或以上。黃色工作暑熱警告在中午十二時半起,一度生效了三小時,最辛苦就是在戶外工作。謝先生:「休息一下、喝水,一瓶水喝了那麼多。」陳小姐:「因為沒有風,有風的話,人會覺得清爽些,現在出汗後,衣服黏著身體,不能散熱,人會特別累,我們做一下、休息一下,現在都應該有36、37度,很熱。」他們放學的時候,也感受到「熱浪」。學生:「我好似入了太陽般。(甚麼意思?)好像太陽燒我們般,非常熱。」學生:「超級熱,今天行一行樓梯,也覺得很熱,就快溶。天氣這麼熱,最好就是吃西瓜,店舖東主教大家買了西瓜回家,整個放入雪櫃冷凍兩、三小時後,再吃就夠冰了。市區氣溫亦很高,跑馬地下午一度平均錄得36度。溫度計顯示,跑馬地養和醫院附近的氣溫一度逾41度。地盤工人繼續開工,熱到忍不住除下帽,到旁邊有遮擋的巴士站休息。天文台星期二亦首次發出極端酷熱特別天氣提示。受颱風瑪娃
【Now新聞台】黃色工作暑熱警告現正生效,本港多個地區氣溫錄得35度或以上,天文台首次發出相關特別提示,指天氣極端酷熱,呼籲市民留意身體狀況。 在中午時分,深水埗等多個市區已經錄得33度或以上,其中,跑馬地最熱,錄得35度,而新界氣溫更加高,屯門、沙田及上水均錄得35度,元朗更加錄得36度的高溫。天文台指,颱風瑪娃外圍下沉氣流正影響華南沿岸,預測今日大致天晴,下午極端酷熱,最高氣溫35度左右,提醒市民要多補充水分和做足防暑措施,展望未來兩三日持續酷熱,有幾陣驟雨,局部地區有雷暴,周末期間仍然有幾陣驟雨。#要聞
酷熱天氣警告現正效。天文台說,受熱帶氣旋瑪娃的外圍下沉氣流影響,未來數日華南沿岸天氣持續酷熱,日間有機會去到極端程度。 有勞工界建議,當天文台發出酷熱天氣極端提示,勞工處直接發出相關工作暑熱警告。
踏入夏季本港天氣持續酷熱。天文台表示,颱風瑪娃的外圍下沉氣流正影響中國東南沿岸,預測今日日間酷熱,市區最高氣溫約攝氏34度,新界再高兩三度,局部地區今日稍後會有驟雨,展望未來數日亦持續酷熱。 天文台日前加強酷熱天氣警告服務,當氣溫高達35度,便會透過「我的天文台」應用程式發出「極端酷熱」天氣提示。天文台高級科學主
Kyoto University據日經報導,日本一個由經濟產業省牽頭,結合了京都大學、JAXA 與私人企業的組合,計畫在 2025 年左右發射一枚小型衛星升空,進行太空發送電力至地表的實驗。這個概念其實早在 1968 年就已經被提出,在距離地表 36,000 公里高空的地球同步軌道上鋪設巨型太陽能板,將太陽能轉換成較不受大氣干擾的微波後,發射到地面的接收站,再轉換為電力。這種系統的優點是電力收集不會受到天氣或日夜的影響,太陽能板也不會「髒掉」,但由於發射巨型太陽能板的費用極度高昂,過去只有在能源危機的時候才會被提起,油價變便宜的時候就又被拋到一邊。現在則是因為綠能、減碳概念的興起,以及日本反核的環境,使得太空電力又再次受到了重視。日本其實一直以來都有在進行小規模的技術驗證,在 2009 年時成功進行了 30 公尺距離傳送電力到手機的實驗,並分別在 2015 年及 2018 年時進行了 50 公尺的水平及垂直電力傳輸實驗,且有意在近期擴大到 1 公里及 5 公里的試驗。不過,由外太空傳送電力畢竟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因此早一點進行實證試驗,了解太空傳送電力會碰到什麼樣的技術困難,並即早開始
天文台發出特別天氣提示,指受熱帶氣旋瑪娃外圍下沉氣流影響,預料本港下午極端酷熱,最高氣溫35度,呼籲市民留意身體健康狀況,多補充水分及做足防暑措施,如感不適,要盡快求醫。 (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