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公營屋多「生地」 馮宜萱:摸底不會停

橫洲建屋一事引起風波,馮宜萱表示摸底不會停。

【星島日報報道】隨橫洲公屋發展所掀起的連串建屋風波,令俗稱「摸底」的地區諮詢工作頓時備受質疑,但房署副署長馮宜萱表明,未來不會停止以該類非正式諮詢方式跟地區接觸,強調在發展項目「上會」前先初步諮詢受影響人士,是尊重的做法,亦有其必要性。她承認,未來一段日子可供發展公營房屋的用地,幾乎全屬「生地」,需要以較多技術研究工作配合,預期會有較多項目的磋商工作難以「一步到位」。 近期接連有多個公屋項目的進展出現阻滯,從橫洲有13000個公屋單位被指「消失」,新慶路公屋計畫疑似「縮水」,到傳出可能收回傑志足球學校用地興建公屋而掀起的風波,矛頭均是直指俗稱「摸底」的地區諮詢程序。 負責公屋發展及建築的房署副署長馮宜萱在接受《星島日報》訪問時坦言,個人一直不太喜歡社會以「摸底」來形容跟地區接觸的過程,因有關工作性質屬於非正式交流、諮詢和游說,好讓署方就某個建屋項目在完成初步研究後,先行聽取區議會及其轄下委員會之主席、以至相關鄉事委員會主席等地區人士的意見和反應,這是一直在各區採用的諮詢方式。 「若非這樣做,一下子就提交文件至區議會進行討論,一般合情合理的人也會認為是沒有禮貌。」她直言,倘若在正式諮詢地區前省略非式諮詢的程序,也會容易令一些地區人士感到「很嬲、很憤怒」,同樣可以導致項目難以被社會所接受。她舉例說:「這等如若然要在你的屋企隔壁發展,合理期望也是希望政府能跟自己先講一聲,沒有理由甚麼也不問,就說要發展。」 她指,非正式諮詢的工作並不會取代正式諮詢的程序,因在相關會議所討論的不會是具體或最後的方案,通常只會交代一些概念或「大數字」,例如單位數目和分階段發展的資料;署方在聽取地區人士的初步意見後會再作調整,得出最合理的方案,才正式提交予區議會討論,但過程中不等於會「照單全收」。她說:「若然有些人叫我們不要到來發展,我們當然不會接受,但當然仍會聽聽他們的意見。」 但她承認,今天的諮詢工作往往變得較為複雜,是由於近年及未來一段日子供給房委會發展的公營房屋土地,幾乎全部也是「生地」,並不能即時平整發展,於展開非正式諮詢工作前,需還要進行大量的技術研究工作,了解食水、污渠和道路網絡等基建配套是否足夠;倘若需要改變土地用途,還可能要研究如何安置用地原有的一些政府設施,政府不同部門之間需要先取得共識。 她說,經過非正式諮詢階段,可能已需要修訂項目細節,如近期諮詢地區的薄扶林南公營房屋發展及華富邨重建計畫,由於確定需要縮減發展範圍,需要將原有的發展模型重新「RUN」一遍,再諮詢地區,因此預計未來很多項目的研究工作也會難以「一步到位」,「這可能需要多次磋商,才能得出一個最佳方案。」 問到社會所掀起的建屋爭議,會否改變當局的非正式諮詢策略,馮宜萱仍然認為傳統的諮詢方式是推展公營房屋項目的必經步驟,尤其是涉及重建的項目,「我們會繼續做下去,不會停………若是今天這個程序已被『妖魔化』,只好跟社會說明我們不是『妖魔』,但問題往往在這里,你要去證明一些不存在的東西,往往難過去證明一些存在的事情。」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