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焯芬:資金過河有助「產學結合」

李焯芬對內地科研和工程項目審批相當熟悉。

【星島日報報道】二十四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去年致函國家主席習近平,促成了中央批准一系列措施支持本港創科發展。今次聯署的發起人之一,著名專業地質工程師及水利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焯芬接受本報專訪指,今次新措施不僅多了數以千萬元計的科研資源,還打破了以往本港科研成果較難產業化的限制,未來學界和業界能進一步「產學結合」,發展本地獨有優勢的產業,如應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物流業等。 今次中央一系列新措施,讓本港的科研機構,包括大學的研究人員可直接申請內地不同科研項目的數以千萬計的經費,本港二十二所國家級的科研機構,目前也各獲一百萬元人民幣撥款。曾任香港大學副校長和土木工程系教授多年的李焯芬坦言,特區政府近年不時也向大學科研基金加碼,科研界對此都感到鼓舞,但始終港府資源有限,不能與國家今次的措施相比,而本港發展創科仍有先天不利條件,有時單靠本港自身未能突破限制。 李焯芬不諱言,由於本港缺乏科研產業化的工業配套,在機械人、電動車等領域須與內地合作始可成功,「我們講『產學結合』,由我們(大學科研人員)做研究、開發技術,然後應用在產業,實際生產。」他以有「亞洲電動車之父」之稱的港大教授陳清泉的研究為例,指其研究電動車技術的成果在國際上數一數二,「但香港沒有汽車產業,要將成果產業化須回到內地去做,而且內地市場和發展潛力都比較大。」 他指科研人員做研究的最終目標,是希望研究對社會有貢獻,所以當成果產業化為他們帶來了滿足感,會支撐他們繼續投身科研,「所以新措施對本港創科發展的意義,不僅是增加了獲得資源的機會,更是加強了內地和本港聯繫,讓更多本港科研成果有機會產業化。」 李焯芬續稱,與內地合作也有利發展本港擁有獨特優勢的產業,如物流業,「雖然產業化主要指工業,但香港可做大數據、人工智能,在物流業能直接用到,希望日後這方面研究和產業應用能在香港做,對本港發展創科中心都有利。」他亦透露,直接申請國家經費的措施,不止限於大學的科研項目,科學園、數碼港等機構也能參與,「當然評審時,項目的主要參與人是誰也佔決定性因素,但日後大學科研人員可自由與科學園公司、業界人士合作項目,彈性比以往大。」 對於去年兩院院士致函國家主席習近平一事,〇三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李焯芬坦言,這在內地是很平常的事,「院士是終身制,在內地的官僚體制內等同於副部長級,以往不時也有香港的院士向中央直接表達意見,但就這個議題就屬首次。」他指近幾年,很多在大學工作的院士觀察到本港的年輕科研人員較難取得資源,對其個人教研和本港創科發展都有影響,而中央近年對內地的科研投資相當大,每年批撥予重點大學的科研經費由千萬元至億元計,所以大家萌生念頭,寫信爭取國家資源。

睇更多